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专家点评]清代“之璠”款留青山水画竹雕笔筒清代“之璠”款留青山水画竹雕笔筒,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竹肌呈棕红色,留青竹筠呈鸡油黄色。留青技法在唐代已经出现,也称皮雕,属低浮雕范畴,是在竹的表皮上进行雕刻,将雕刻成图案以外的竹皮去掉,露出竹肌为地。“小村流香”画名不俗,非文人、墨客一时雅兴所为,而是久居水乡,深谙水乡之美的人,对水乡的真情赞美。“之璠”款为阳文。
[专家点评] 清代 “之璠”款留青山水画竹雕笔筒
清代“之璠”款留青山水画竹雕笔筒,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竹肌呈棕红色,留青竹筠呈鸡油黄色。
留青技法在唐代已经出现,也称皮雕,属低浮雕范畴,是在竹的表皮上进行雕刻,将雕刻成图案以外的竹皮去掉,露出竹肌为地。
这只笔筒所雕山水、人物、树木、山石无不精细。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大小、疏密、明暗的比较,而使景物远近层次分明。于近山处眺望远山,便觉视野开阔;看停泊在远处数杆大蓬帆,再俯视眼下水中的一只小舟,使人仿佛置身于水绕山,山环水,山水连绵不断的“小村流香”的景象中。
“小村流香”画名不俗,非文人、墨客一时雅兴所为,而是久居水乡,深谙水乡之美的人,对水乡的真情赞美。
再看那小舟中人,一边摇橹,一边侧转身来与乘舟之人交谈,乘舟人微微抬头仰视,仔细倾听,寥寥数刀,把两个只有五六毫米大小的人物那种顾盼之情充分体现出来。虽不见两人面部表情,但那一说一听的神态却令人视而难忘。
竹筠本身就很薄,此笔筒留青处又分出原皮,皮下至少两个层次。这两层的呈色也不尽相同。薄的一层呈黄色,厚一点的原皮表面也呈黄色但又有一点红黑色斑点,显现出水墨画中雨点皴的效果,使山峦显得更为嶙峋。尤其是用竹筠表现的山峦、房屋的倒影,极为传神,薄薄的丝丝竹筠,增之一点则显厚,减之一点则全无,比蝉翼还薄,其技艺之精湛令人叫绝。
“之璠”款为阳文。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