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真实的还原,皇室的专享,你值得拥有文字原创/尽色近日,《长安十二时辰》迅速蹿红,网友说不为别的,因为它应该叫做《舌尖上的大唐》,或者《西安美食带货指南》。能将古装悬疑探案剧拍成美食纪录片,让人无疑看到了吃货的春天。然而,如果有人跟你说,《长安十二时辰》里说的美食,就是历史本来的面目,你就毫不犹豫地把这篇文章甩给他!

真实的还原,皇室的专享,你值得拥有 文字原创 / 尽色 近日,《长安十二时辰》迅速蹿红,网友说不为别的,因为它应该叫做《舌尖上的大唐》,或者《西安美食带货指南》。 能将古装悬疑探案剧拍成美食纪录片,让人无疑看到了吃货的春天。 然而,如果有人跟你说,《长安十二时辰》里说的美食,就是历史本来的面目,你就毫不犹豫地把这篇文章甩给他! 你要告诉他,这篇文章里还有真正的唐代名菜的 ... ,有些还是皇室的专享。好了,先来看看我的朋友「 ”小彪彪”跟我争论的话题,我们也随便抽丝剥茧破个案—— 薄荷叶是唐代的口香糖? 非也。薄荷叶是唐代人重要的调味料,但唐代人根本就没有普遍嚼薄荷叶这一风俗。你想啊,那么娇嫩的叶子,三嚼两嚼就成泥了,糊在舌头上不难受吗? 有人曾专门咨询了原著作者马伯庸这一问题,他回答说:「 ”嚼薄荷叶那是我瞎编的。”倒也诚实爽快。本来他想写嚼槟榔,但是转念一想,觉得槟榔貌似还没有传入中原,就编了个嚼薄荷叶。 这就尴尬了。 其实,嚼槟榔倒是正解,只不过相对小众。 嚼槟榔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刘穆之传》。据说刘穆之饭后必嚼槟榔。唐代人欧阳询在《艺人类聚》中说:「 ”槟榔,士人以为贵,款客必先进。”由此可见,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招待客人已经用槟榔了,相当于现在的上茶、敬烟。 正所谓:最是那一抹槟榔的幽香,像一位美人不胜凉风的娇羞。不想说再见,不想说再见,再见是今晚长安城上的明月。 唐代人的主食到底是什么? 马伯庸抢答道:「 ”是胡饼!”恭喜你,终于答对了,不过要加「 ”之一”。 在剧中,胡饼多次出现。胡饼是波斯人发明的一种食物,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相当于今天的馕。胡饼还有豪华高配版,称为「 ”古楼子”。 普通的馕,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中间薄,边沿略厚,不放碱而放少许盐。稍稍升级版的馕,除了面粉外,芝麻、鸡蛋、酥油、牛奶、糖、盐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唐语林》记载了高配版的「 ”古楼子”,原文是这样的:「 ”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 也就是说,用一斤羊肉一层一层地铺满胡饼,不仅要用椒豉,而且胡饼皮还要用酥油涂抹浸润,想必很是酥脆。最妙的是半熟的时候就吃,我就喜欢这样有筋道的,更香浓。 胡饼美味到何种地步?《朝野佥载》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张衡令史出身,因路傍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天乃降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遂落甲。” 唉,这位兄台啊,你在在升职和流放之间,差了一只胡饼啊! 白居易也爱胡饼,但是人家就情商爆表了。 他在忠州担任刺史时,发现当地饼子是学长安的胡饼 ... 的,于是,便给万州刺史杨归厚寄了些去。白居易并赋诗一首:「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辅兴,就是长安的辅兴坊,据说是胡饼做得最地道的。末句以疑问句收尾,搁自媒体时代,也是范文。 正所谓:徘徊在辅兴坊,我曾是长安城里最靓的吃货,现寄上胡麻饼,你是我心头最牵挂的老友。 唐代人吃的肉类主要是啥品种? 小胖墩马伯庸继续答道:「 ”是马……哦,不,是羊肉!”恭喜你马同学,你会抢答了! 马肉酸涩,自然不是主要的肉类食品。而且,马在古代是征战时的伙伴,情非得已,不能作为食物。同样,牛肉虽然也是唐代人所爱的食物,但是,牛在唐代还是重要的耕种工具,不得随意宰 ... 。猪肉那时还不入流。 在剧中,张小敬第一次自由上街,就迫不及待地去吃「 ”水盆羊肉”,还特意多要一份羊肉,边走边吃,根本停不下来,让人看了全身心地喊饿。 水盆羊肉是以羊腩肉为主要食材的一道菜品,是陕西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之所以叫「 ”水盆羊肉”不是因为碗大,而是店铺多用大水盆盛汤,因器得名。 《山家清供》透露了熬煮羊肉汤的秘诀,「 ”羊作脔,置砂锅内,除葱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搥真杏仁数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烂。” 真正的唐代羊肉汤啥样? 在唐代医圣孙思邈眼里,羊肉是不能这样简简单单地吃的,必须要做到药食两用,那才过瘾。正所谓:世人都道神仙好,医圣羊汤没喝到。 在医圣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录了一款叫「 ”香豉羊肉汤”的菜谱。这款羊肉汤,是将二斤羊肉、三斤去皮后的大蒜和三升香豉,用一斗三升水,煮取五升,去渣后加入一升酥油再煮,最后取三升羊肉汤。 隔着屏幕感叹:唐代人真敢吃。 这款汤的所用原料,即使在今天也全是食物,但孙思邈说,这款汤可治产后中风、月水不利、乍赤乍白及男子虚劳冷甚等,可以说这是唐代比较经典的一款食疗汤。 在唐代羊肉还有啥经典吃法? 唐代人吃羊肉,绝对不是那样胡吃海塞的,而是大有讲究。另一款「 ”唐人羊肉脯”就是这样,而且更有来头。 据考证,这款菜的菜谱出自甘肃敦煌莫高窟的一个石室中,20世纪初被法国人伯希和盗走,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1988年10月,著名医史专家马继兴先生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出版,该书收有从巴黎国立图书馆微缩胶片里记录的这份菜谱。 根据原文,这款菜的做法是:选取一斤精羊肉,用一两白砂糖腌渍,然后烤成肉脯。据说,每天吃一次,分为10天吃,「 ”极有效验”。 据《本草纲目》记载,制糖之法「 ”出自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以蔗糖过樟木槽,取而煎成,清者为蔗饧,凝结有沙者为沙糖。”此制糖法在唐代民间已广泛推行,和同样传自西域的胡椒等调味料品一起,共同构成了唐代人的五味。 《唐本草》指出,白砂糖味甘、寒、无毒,「 ”主心腹热胀,口干渴”,古人常用其治疗腹中紧张、中虚脘痛等,并作为润肺生津之品。据季羨林先生的研究,在这道菜里,要选糖块大如 ... 者捣筛为散。综合可见,这款羊肉脯的食疗功效。 唐代皇室还有啥惊艳好菜? 老说羊肉,也有点烦了,最后,再给大家介绍一款叫「 ”唐懿宗红虬脯”的菜谱,这是唐懿宗赐给同昌公主的一款御馔。 唐僖宗光启年间的进土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说,这款御馔虽然叫「 ”红虬脯”,却不是「 ”虬(一种龙)”,将其盛在盘里,一缕一缕地像红丝,堆起来可有一尺高。如果用筷子压下,会变成三四分高,拿开筷子,红丝又会恢复高度。 苏鹗把大唐御馔说得神秘兮兮的,但是其用料和制法却是谜团。 有人考证,陶榖《清异录》引唐中宗时韦巨源《烧尾食单》,说其中有用鳜鱼做的「 ”白龙臛”,说明已有将主料是鱼的菜起名为「 ”白龙”的记载。 因此,有人考证这里的「 ”虬”有可能是鱼。这种干鱼丝有可能是用红曲等食用色素染成的,也可能鱼肉本身就是红色的,而且,晾干后还要有弹性,?鱼、鱼翅等应在考虑之列。 但是,究竟是怎么样的,专家却没有说。 文字原创 感谢转发
本文标签:十二时辰胡饼唐朝羊肉汤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