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一门殉难死于庚子世变的直隶总督裕禄据统计,衢州城内所有天主教堂、新教教堂被焚毁,英美传教士11人被...,教堂大司务毛理元及华籍传教士6日殉难,吴德潚一门共30余人罹难。

一门殉难 死于庚子世变的直隶总督裕禄 据统计,衢州城内所有天主教堂、新教教堂被焚毁,英美传教士11人被 ... ,教堂大司务毛理元及华籍传教士6日殉难,吴德潚一门(儿子、孙子、幕友、家丁)共30余人罹难。 结怨多方 从教案的发展到扩大,作为吴德潚的上级,知府洪思亮、道台鲍祖龄未加以制止,镇台喻俊明也未发一兵相救,其中道台鲍祖龄最为恶劣,在吴氏一门命悬一线时,说出了「 ”听汝辈惩治,吾不敢庇护罪人。”并纵容团练民众将吴德潚满门尽灭,充当了造成衢州惨案的重要帮凶,但他所说「 ”罪人”一词不知从何而来,下面的几则史料或可解答我们的疑问? 据郭则沄在「 ”庚子诗鉴”注中记,鲍、吴本为同乡(鲍祖龄,四川奉节人,吴德潚,四川达县人),却因小事而构衅,「 ”鲍为春霆(湘军名将鲍超)提军子,少年袭爵得官,犹纨绔也。在官溺于声色,眷江山船中一妓,每乘夜微行就之。吴念桑梓谊,欲谏阻,又惮于犯颜,乃伺其出辄衣冠迎候,意使知媿,鲍深啣之。至是睹其被祸,且以为快。 ” ,且平日里「 ”季清(吴德潚)于署中厅事悉悬康、梁及戊戌党人书画,因是众目之曰康党。”故事变发生时,「 ”监司(鲍祖龄)立堂外,视公死,乃入…群贼守县门, ... 公家四十余口,始定,胠公箧,得康有为书,监司大喜,以为通贼情真,诛之有名。” 康有为 读文至此,恍然大悟,吴德潚的灭门是由于结私怨于上宪,并与维新党人关系密切,而民间的说法则是崇洋 ... ,袒护洋人(吴德潚任西安县令时,思想开明,崇尚西方文化,与传教士关系良好,以洋操训练兵丁,让其子孙学习英语接触西方思想,衢州至今还流传着一事,时任县令的吴德潚曾严令一对夫妇在街市上当众向外国传教士下跪道歉,原因在于这对夫妇的子女看见洋人后高呼「 ”洋鬼子”来了),而官方不予深究的暗语则为勾结康党。 从这些片段的记录中,我们逐渐可以洞悉吴德潚惨遭灭门的内在原因,试想如民乱发生时,知府、道台、镇台如有一人加以弹压,可能会避免或减小这次惨剧的损失,但直至「 ”得康有为书,监司大喜”,方洞彻这是一起预谋已久的政治谋 ... ,却被覆之以教案的外衣,遮住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如何结案 八国联军旧影 衢州教案发生后,时值「 ”东南互保”条约签订后不久,商务大臣盛宣怀致电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报告情况,并由刘坤一、刘树棠出面派兵赴衢州弹压逮捕凶犯,将相关官员 ... 查办,然北方时局混乱,衢州教案暂时搁置。 后经多方交涉,摄于诸国列强的压力,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清廷始作出了相关处理(限于篇幅,衢州教案的处理结果从略),但涉案官员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洪知府被「 ”革职永不叙用”。 清末的囚徒 喻镇台则「 ”革职,发往极边,永不释回。” 其中那位借刀 ... 人的鲍道员,被定为「 ”斩监候罪名,贷其一死,发往极边充军,永不释回。” 其他涉案人员,衢州城守都司周之德「 ”斩立决”,按察使荣铨革职「 ”发往极边”,浙江巡抚刘树棠「 ”革职永不叙用,飭令回籍,仍交地方官管束。” 但随后的历次诏旨中却从未提及对遭灭门之吴家的抚恤情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吴德潚毕竟不是洋人,其次吴德潚存维新党之嫌,再者为吴德潚翻案是否值得。故吴德潚灭门案成为了义和团运动中一个被人忽视惨案。 试想如没有衢州教案,吴德潚的名字很可能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也正是缘于此案,让我们重新回顾了这位鲜为人知维新志士的一生。 忠直志士 清末官员旧影 解密历史的同时,也可看出吴德潚在民变之时表现出的隐忍坚毅,不畏 ... ,劝人为善的种种美德,虽然吴德潚的死看似是无足轻重,但作为维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曾经激昂慷慨,投身于创办《时务报》,传播维新思想,爱国之心发乎情合乎理,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不朽的历史篇章。 衢州教案发生后,吴德潚的一些友人们纷纷撰文作诗加以追忆,最后让我们用其挚友黄遵宪的诗句来结束本文,「 ”观君遭万变,已足空一切,只有黄鸟歌,哀吟代呜咽。”(完结) (作者邹典飞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标签:吴德中国近代史历史清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