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薄姑国是商朝晚期的东方大国,活跃于渤海、济水一带。在新旧王朝更替中,薄姑国站错了队,周公东征时轻而易举将其灭国,随即土地归齐,间接促成了齐国的崛起。薄姑国是夏商时期东夷方国中的其中一员,它位于鲁北地区、济水下游一带。

薄姑国是商朝晚期的东方大国,活跃于渤海、济水一带。在新旧王朝更替中,薄姑国站错了队,周公东征时轻而易举将其灭国,随即土地归齐,间接促成了齐国的崛起。随后,薄姑故城当过奄君的监禁地,又做过齐国二十载的国都,见证了早期齐国的政治风云变幻。 相传,薄姑都城就在博兴县城东南7公里,今湖滨镇寨卞村北,南濒小清河,北依溢洪堤。 薄姑国是夏商时期东夷方国中的其中一员,它位于鲁北地区、济水下游一带(今山东博兴县)。据说关于「 ”薄姑”一词的最早出现,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出土的西周周公鼎(现存于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该鼎铭文刻有「 ”専古”,这两个字便是「 ”勃姑”的另一种写法。 「 ”薄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薄姑一词在古代有多种叫法写法,文献资料中也各有不同,除了上面周公鼎上所刻的「 ”専古”,还有「 ”薄菇”、「 ”薄姑”、「 ”蒲姑”、「 ”勃姑”等等。 勃姑其实是一种鸟类,也就是现在的布谷鸟。古代布谷鸟就叫勃姑鸟,比如南宋诗人陆游的《春社》:「 ”桑眼初开麦正青,勃姑声里雨冥冥。” 当时薄姑国所在的位置依河傍海,水利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方远一带水草茂盛,环境清幽,农业较为发达,极其适合水鸟生存。特别是一种整天叫着「 ”勃姑勃姑”的鸟类极为活跃,于是当地人依声和鸣,顺手给这种鸟类取了个名字叫「 ”勃姑”,也许远古最早期这个地方就叫勃姑部落。 另外,勃海的「 ”勃”字来源可能也跟勃姑有关。《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齐西有清河,北有勃海。”说明早在战国之前便已有勃海这个名称。 直到商王朝在此立国,才正式将勃姑部落改为薄姑国。薄姑国可能是东夷沿海建立的第一个文明古国。 寨卞村原本只是一个小村子,仅有一户姓泥的坐地户住在一个土堆之上。明洪武年间大 ... ,才陆续有其他的姓氏来此居住。由于村子的土地盐碱得厉害,土堆周围连一棵树也没有,因此村子便以「 ”土疙瘩子”为名。后来随着人口日渐增多,村民觉得「 ”土疙瘩子”不好听,才有了「 ”寨卞”村名。 小清河北岸,在距岸堤约百米远处有一块隆起的土堆,大概20多平方米,土堆上密密麻麻长满了胳膊粗的杨树。在土堆的北面有一条探沟,东面是一条浅浅的沟渠,还能发现青砖、陶片、贝壳等物。 1982年和1986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部分地段进行钻探,发现了400米长的东城墙。500米外还有一周高起的土岭,各边长约1500米。考古工作者分析认为,长宽各400米的城墙是传说的薄姑城内城的城墙,长宽各1500米的城墙是外城城墙。 资料显示,该遗址东西长38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15万余平方米,以商周时期为主,兼有龙山文化及战国至汉代遗存。华夏远古先人最早认识和利用的海洋资源便是渤海,由中原进入山东半岛的航运和渔盐通道便是济水,在博兴境内,济水故道正是今天的小清河一带。傅斯年先生曾说:「 ”薄姑地望正合于当年济水之入海口,是当时之河海大港无疑。” 由史料和考古发现可以考证,商朝后期殷都安阳的渔盐海产品和史官刻制甲骨文所用的大量龟甲,大多是从济水河道经薄姑城运输而来。夏商时期,海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以盐治边、以盐略地是当时中央王朝的 ... 手锏。其后期对东夷的战争,也是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和占有,可见薄姑国对商王朝的重要性。 博兴博物馆的陶瓷文物 西周时期,这里成了齐国的封地。太公封齐之后,齐国局势大体保持安定,但到第六代国君齐哀公时出现了动荡。齐哀公荒淫失政,与邻国纪国一直矛盾突出,纪侯便在周天子面前说哀公的坏话,周夷王把哀公给烹 ... 了。哀公死后,周夷王改立哀公的异母弟弟姜静为君主,这就是胡公。 当时政治权力的争夺异常激烈,作为齐国都城的营丘无疑成为漩涡中心,既有拥护胡公的人,也有反对者,给胡公的统治带来威胁。因此,胡公下令将齐国都城迁到了薄姑城。 然而,哀公同母弟弟姜山认为胡公抢了应该属于自己的君位,积怨在心,经过多年的准备后,率领他的党人以及营丘中反对胡公的人发动 ... 政变,进攻薄姑城。 胡公见大势已去,仓惶出逃,被 ... 死于博昌的贝水之滨。随后,姜山自立为君,是为齐献公,不仅把胡公的儿子们全部驱逐出境,还把都城迁到了临淄。此后,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直至秦灭六国,天下归一统。胡公时期,薄姑城作为齐国首都,大约持续了20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九龙
本文标签:齐国小清河齐国君主商朝文物考古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