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佛者曰:为后代培福慧

一、閑来多为不急忙古人有句话说:‘病中方知身是苦,閑来多为他人忙。’对这下半句,我内心有些感叹;閑时我们真为他人忙,那也是应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嘛!可是‘閑来多为他人忙’,话是说的这样动听,其实说来都是为自己在忙。若真为自己忙,那也未可厚非;但都是为了无关紧要的不急之务而忙碌,甚至不应该忙的,也糊糊涂涂的在瞎忙,迷迷蒙蒙的去造恶业,造善业就不起劲。唉!真是愚蠢的人呀!身为佛弟子要有智慧、要觉悟,忙是应当的,但为什么而忙呢?为‘发菩提心’而忙,为‘利益众生出苦海’而忙!学了佛应该要比一般人更忙碌,就像出家人为弘法利生而忙碌不已,所谓‘着了袈裟事更多’啊!在家居士如果能发菩提心,也为弘法利生而忙,那就忙得有代价、有意义了;能如此忙,积善之人多福寿,全家积善子孙昌。我想:为人父母者,大多数都是为自己的儿女忙;本来为儿女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上一代也是这样为我们忙嘛!不过,我们现在已经学佛了,应当用智慧想想:若不为国家立功立德,单单为儿孙在忙,有没有意义?值不值的?费了千辛万苦把儿女培育成人,如果他们对国家社会能有所贡献,那还算忙的有代价;或者虽谈不上对国家社会有利益,但能安守本分、愚而安愚,也还算好;要是去做恶、危害人民、扰乱社会,那你可忙得太冤枉、太冤枉了!二、上代积德资后裔一般父母养育儿女,总希望他们将来能成龙成凤、光宗耀祖,在社会上能声名显赫、事业有成。但有些父母很开明却对儿女说:‘养你们长大成人,在社会上立足,只要行为端正善良,不丢父母的脸就好了;我们当父母的,并不想要你们如何发达显赫,也没有养儿防老的打算。’诸位!这‘行为端正善良,不丢父母的脸’是父母对儿女最低要求啊!身为佛教徒,也应该要有智慧的想法才对。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想要自己儿女将来如何如何的好,首先要培自己的德行;先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着手:口要说好话,身要行好事,意业要存好心。这三业做到了,就有人品道德;有了人品道德,怎么不会有好的下一代呢?要是上一代没有修善积福,下一代根本不会中规中举好到哪里去的。我们的上一代,积极修福培德、恭敬三宝;今天我们就是承纳祖先的福德慈阴,才能闻到佛法、修行佛道,舍世间无为福。现在我们更要积极广值福田,多多利益他人,积功累德,转资下一代。若能积极培福,必能利益下一代。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是不会亏人的。讲到修福,佛陀福慧圆满是经三大阿僧祗劫修来的;那像我们凡夫,才修了一天的善就沾沾自喜,引以为满足,不再修了。这是贪吝不舍懈怠的习气在作祟,贪吝怎会有福报?所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贪吝是要不得的,将来会遭感饿鬼报;懈怠是精进的大敌,那有可成之事?你看大海的水为什么会那么深广?因为它汇集百川,而且不舍细流。我们修福也应这样:大善要修,小善也要修,只要是利益人的事就要去做。这样积功累德,福德才会像海水那样广大。三、不需为儿留钱财很多为人父母者,钱财不布施,準备给下一代,这种想法对不对呢?谚云:‘养儿胜似父,要钱做什么?养儿不如父,要钱做什么?’下一代有福报、能力强,成就自然会比上一代好,何需留钱给下一代?下一代没福报、没出息,留钱给他们,反使他们造罪业,那冤不冤枉呀?就像已得了重感冒的人,再美味的饮食给他吃,他不但没味口,甚至吃了病情更恶化。历史上,刘备创江山要给阿斗,可是阿斗无能扶不起来,又有何用?反而害了他呀!古人说:‘世无三代富’,为什么?上一代的人努力工作,百手成家,知道挣钱非常辛苦,生活上的享受自然就会节制。财产传给第二代时,他们目睹父母挣钱非常辛苦,也不会随便浪费,还会善加利用。但到了第三代又怎么样呢?第三代日常生活享受惯了,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缺,从不为钱操心过。他那边知道上一代挣钱的辛苦?所以浪费成习,甚至拿钱造罪业,随随便便把家产花费一空。唉!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发生太多了,大家听到这里要开智慧啊!以世间法来说,你把钱财留给下一代,这是世俗父子感情;以佛法来说,那是凡情、小心眼啊!我们应该除凡情、启圣智;趁自己活着又有钱财来说,积极行善修功德,否则等年老往生了,再要儿女来替你修诸功德,那来不及了。何况他们会替你做吗?即使如法为你做功德,地藏经说:七分之中你只得到一分啊!诸位何不在生之时就各自努力精进,修福培德,依教奉行?你能种好因,将来自己及子女都能感到好报,利己又利人,何乐而不为?钱财‘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当然自己该用的还是要用,应当省的就要省,不要浪费;但进一步要做广大布施,为儿女种福田、修福报,这才是真正为子女好,是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啊!四、三宝道场好种福提到做布施,所谓‘六度万行,布施第一’,布施是多么重要!大家如果有多余的钱财就应好好奉献三宝。世俗人没学佛,不知道要供养三宝、去恶行善、利益他人。我们身为佛教徒,就要转凡成圣,要多做利益他人的事。佛教徒更要知道发大心护持三宝,利益最大。其中尤以成就道场,使大家有修行用功的地方;成就别人用功念佛、了生死、成佛道、广度众生,利益千千万万的人,这功德最广大无边。千万不要大意失去了无边的功德!比如现在我们念佛堂内的庄严佛像,不过是花了六十多万(台币),就有千千万万的人来顶礼膜拜。所谓‘一历眼根永为道种’。只要大家一看到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佛像,就种下成佛的种子;看到道场那么清净,就能令人想求生清净国土。信徒来到这里,一合掌、一问讯、一顶礼,乃至供佛一香、一花,皆是种成佛之因啊!再看我们这座念佛堂,发心建念佛堂的人,成就了台湾省各地的信众每个月来打佛七念佛,成就常住大众早晚课颂的修行用功,成就每年两次的万人朝山和传戒,也成就了无数善男信女来山拜佛种福。出了不多的钱,功德却是无量无边。将来念佛的人生西方,做功德的人又那会不生西方?有因必有果!做功德要有眼光,没有眼光的人,根本不知道做这种一本万利的功德。佛者‘觉’也,学了佛就要开启智慧、要觉悟。希望诸位为儿女忙要忙的有代价,切莫忙的冤枉!大家都知道学佛好,就应该为儿女们找出路,要家人大小皆信佛啊!通灵佛教网整理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佛者曰:为后代培福慧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封神榜里的崇黑虎是谁?崇黑虎被封什么神

      崇黑虎在《封神榜》中,为殷商北方侯崇侯虎的弟弟,曾随截教仙人修炼,被封为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此人是杜撰出来的,崇侯为姓是周的一个名族)崇侯虎助纣为虐,崇黑虎将其擒获交于周文王。周武王起兵伐纣时,孔宣在金鸡岭陈兵抗周,崇黑虎又助武王以铁嘴神鹰,破高继能的蜈蚣袋。力...

  2. 地狱摇铃念佛(图文)

    傍晚,丈夫回家,她对丈夫说:「听说最近小偷很多,我一个人在家里真是危险,必须把门关紧。我想买个铜铃挂在门上,你回家的时候摇它几声,每摇一次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暗号,我就知道是你回来了,这样我才能安心在厨房干活儿。」丈夫点头道:「好!亏你想得出这个办法。」从此以后,丈夫回家时必定摇铃念佛,不知不觉养成了念佛的习惯。

  3. 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是老糊涂了吗?全是为了刘姓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其一生的经历堪称传奇。>而汉武帝最让后人诟病还是他晚年时期爆发的“巫蛊之祸”。>>而后汉武帝的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随后“巫蛊之祸”成了蔓延全国的大灾难。>由此看来,“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有目的的纵容下发动的。>汉武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除掉一切对刘姓汉室有威胁的存在。>看到这里,还敢说汉武帝是老糊涂了吗?

  4. 负德孤恩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fùdégūēn【解释】指缺少恩义。【出处】宋·李觏《闵雨诗》:“安知愚下鬼,负德孤恩难制指,弄天之权侮人命。”【例子】不走了,斯觑者,神天报应无虚设。休,休,休,负德孤恩的见去也。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相关】百度“负德孤恩”

  5. 古代最能生的皇后,16岁出嫁到31岁被赐死,15年生了12个孩子

    >公元535年,北魏孝武帝病逝,元宝炬被西魏权臣宇文泰拥立为帝,史称西魏文帝,元宝炬登基称帝后,乙弗氏也顺理成章做了皇后,然而没多久,乙弗皇后便迎来了命中灾星!>>乙弗皇后从16岁嫁给西魏文帝到31岁被赐死,短短15年间,便给西魏文帝了12个孩子,可惜的是除了太子元钦和武都王元戊外,其余全部夭折!>值得一提的是元宝炬第二任皇后郁久闾氏,在西魏文帝将乙弗皇后赐死没多久,便难产而死,年仅16岁,也许这便是报应吧!

  6. 老牛舐犊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lǎoniúshìdú【解释】老牛...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出处】《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例子】老牛舐犊,情所难禁。(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七回)【近义词】望子成龙【反义词】掩鼻而过,深恶痛绝【相关】百度“老牛舐犊”

  7. 冤各有头,债各有主是什么意思?

    【拼音】yuāngèyǒutóu,zhaigèyǒuzhǔ【解释】比喻处理事情必寻负主要责任的人。【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武松捋起双袖,握着尖刀,指何九叔道:‘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一一说知武大死的缘故,便不干涉你!’”【例子】说得出这种无赖话的,未必懂得‘冤各有头,债各有主’的道理。叶圣陶《倪焕之》十二【相关】百度“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8. 谐音对联

    明胡唯庸、袁柳庄戏对。文征明对徐祯卿。尤秀才对雷和尚。此联传为明徐阶应试时对宗师。此为上联的又一面目,惟以“诸猴”谐“诸侯”与上联反十七赭山湾上浪高低,橹班橹速;白塔洋前风缓急,帆快帆迟。内江三元塔楹联。传为秦观、苏小妹洞房对句。“叹”谐“炭”,“思”谐“丝”二十七脚穿芒鞋迎宾,足下无履;手执椰瓢劝酒,目前不钟。明梁国公对铁冠道人张景华戏对。某生员被罚荷枷示众,作此联自嘲。

  9. 历史上的这件事,逐步泯灭了华夏尚武之风

    中国尚武精神兴于春秋战国,初盛与于秦,而高峰在于汉唐。今日我们所说的汉唐雄风,其实多指其尚武精神。汉唐雄风至今依然感召着热血青年就在于此,而成尚武精神的象征。中国的文弱,普遍认为正是始于宋代,而杯酒释兵权正是尚武精神大大降低的标志事件。新任宰相赵普向赵匡胤提出这个问题,并暗示几位最亲信的高级将领石守信等的危险性。赵匡胤保证说:「”我待他们恩重如山,绝不会有问题。”赵普说:「”后周皇帝郭荣待你也恩重

  10. 地理学习 ...

    地理学习...参考阅读资料一:地理学习...总结学习地理要多看地图。。。。。。。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学会梳理知识学会科学的记忆...及时复习,重复记忆。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可用相同...去学习其他省份,只要各省地理知识掌握了,中国地理也就学会了,学习世界地理也是如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