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名家名品] 中国现代工笔花鸟画艺术的开拓者—陈之佛

[名家名品] 中国现代工笔花鸟画艺术的开拓者—陈之佛

近现代陈之佛 春鸟依梅图

近现代陈之佛 双鸽图

近现代陈之佛 秋园一角图

近现代陈之佛 梅花双鸽图

近现代陈之佛 雪凫图

近现代陈之佛 玉兰赤鹦图

近现代陈之佛 啼鸟寒枝图

近现代陈之佛 雪芦鸿雁图

近现代陈之佛 绿竹群雀图

近现代陈之佛 秋塘寒冷图

  工笔花鸟画早在唐代就产生了知名的画家,前期薛稷以画鹤见长,后期的边鸾擅画孔雀、蜂蝶,末期刁光胤更以画湖石、猫兔、雀鸟而负盛名。五代更有黄筌、徐熙,作品皆形神兼备,而又各具特色。两宋时代,由于皇室的参予与提倡,画家辈出,黄居旂寀、赵昌、崔白、徐崇嗣、李迪,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争奇斗艳,各有擅长。这时的工笔花鸟画可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元明清以来,花鸟画出现了避繁就简的写意画风,升华自然景象,蕴藏精神寄托,出现了林良、徐渭、朱聋、郑板桥、李蝉、金农、赵之谦、吴昌硕、虚谷、任伯年等著名画家。而工笔花鸟画则每况愈下,日益凋零。到了民国时期,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整个工笔绘画的优良传统.也几乎丧失殆尽。

  陈之佛面对当时画坛衰败枯竭的情景,感到无比痛心,一九三二年他在《明治以后日本美术界之概况》一文中沉痛地写道:“回顾我国,自清末国事就衰,民国成立,内忧外患,又无巳时, ... 视美术为无足轻重,艺界私人团体之间,又缺乏互相联络共策进行之精神,不但不见美术之发展,负有数千年光荣的中国美术,至今反见衰颓。”由于他对民族绘画艺术有着深刻的认识,尤其对花鸟画的形式,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亲跟观赏过历代许多名家精彩流瞻的工笔花鸟画真迹,被那些工细典雅、严谨不苟的大师作品所深深打动。一种对民族文化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激励他去为挽救和振兴濒于衰亡的工笔花鸟画而努力奋斗。

  1、陈之佛在回顾他走上工笔花鸟画的道路时,曾说:“四十岁前,我山水、花鸟都画,但既无名师指导,也不专攻。后来在一个古画展览会里,我被宋、元、明,清各时代花鸟画大家的作品吸引住了,特别是一些双钩重染的工笔花鸟画,时刻盘旋在脑际,久久不能忘怀,才开始专攻花鸟,并决心画工笔。”

  要知道这时陈之佛已是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在工艺美术事业主已有很高的成就,颇负盛名,写意的花鸟、山水亦有相当的造诣,要转攻工笔花鸟,必然要作出巨大的牺牲。而且当时又处在国难当头动荡不安的时期,条件万分困难,连矾宣和国画颜料也难觅得,要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更需要决心和勇气。由于陈之佛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力克困难的决心、虚怀若谷的气魄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毅然选择了这条艰巨的艺术道路。经过长期艰辛的创作实践,终于创立了内蕴深沉、独树一帜的工笔花鸟画的崭新风格。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在四川重庆,首次举办《陈之佛国画展》,展出一幅幅意境优美、构图新颖,色彩雅致、富有装饰情趣、诗书画合一的工笔花鸟画,使观者耳目一新,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目。著名学者潘菽、李长之撰文称赞:“在花卉中开辟了这样崭新的作风……这是使人欢欣鼓舞的!我们盼望陈先生充分发挥它,千万不要惑于流俗而放松它。艺术是有征服性的,但新的作风必须以坚强的意志为后盾。” “我们更热切地盼望中国画风的转变将自此而开始。”著名书画家郭沫若、陈树人、汪东、沈尹默、柯璜、孔德成等都题诗赞颂: “谁知现代有黄筌,粉本双勾分外妍,艺术元凭人格重,似君儒雅更堪尊。” “雪翁佳作逸兴长,豆荚初肥花亦香,笔底经营露雨足,吹熙何必待东皇。”“雪翁逞遐想,落笔世所稀。既擅后蜀意,复具南唐奇。”“天寒群鸟不呻煊,暂倩梅花伴睡眠,自有惊雷笼宇内,谁从渊默见机先?”他们都恰如其分地颂扬陈之佛的勇敢开拓精神,和他超乎常人的胆识投身工笔花鸟画的艰苦探索和创新,给工笔花鸟画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2、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0年间,花鸟画经过两次大的波折。为使花鸟画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继承下来和健康地发展下去,陈之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对于绘画还无暇顾及。当时曾有人认为国画不能反映生活,要取消国画,首当其冲的是花鸟画,认为花鸟画不能为无产阶级服务,是资产阶级消闲的产物。有些花鸟画的作者本人甚至也怀疑花鸟画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陈之佛坚信,花鸟画同样是民族文化传统精华的一部分,它向人们展示的艺术品比自然更美,更能给人以美的愉悦,决不会废弃;他毫不动摇,以一个艺术家对于艺术事业纯真的心,默默地,执着地精心研究,努力创作。先后绘制了《春晴聚禽》、《白翎朱实》、《啼鸟寒枝》、《梅花白鹰》、《飞鸟迎春》,《梅树栖鸠》、《玉兰腊嘴》、《斗雀》、《文猫饲蝶》、《初夏风光》、《荷花白鹭》等数十幅优秀作品,用他的实际行动批驳了那些民族虚无主义。后来由于党的《双百方针》的贯彻,纠正了某些人的错误思想,使国画得到了发展,花鸟画随之得以苏醒。他的这些作品,在展出和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赏。

  一九五八年前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花鸟画再次受到冲击,中心问题有两个;一是由于“ ... ”形势的激荡,要求绘画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对于花鸟画的存在价值仍提出怀疑;二是由于某些画家想赶潮流,不顾花鸟画的艺术特点,庸俗地、牵强附会地去结合政治。对这种看法和做法,陈之佛态度鲜明地表示反对。在一九五九年江苏美协召开的有关座谈会上,他非常直率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再次强调,花鸟画是祖国的宝贵遗产之一,向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如果忽视花鸟画,要想完全以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来代替国画创作的一切题材,是不符合党的“百花齐放”的方针的。他斩钉截铁地说:“花鸟画肯定是要的,并且是应该不断发展的。”

  当时有些人为了“突出政治”,把牡丹花和砖头画在一起题上“又红又专”;画一株红梅题上“红透专深”;画一只红色老鹰题上“红色英雄”,画两只鸭子或两条游鱼题上“力争上游”;画一只老鹰和六只燕子说是“毛主席领导六亿人民”,有人主张画花只能画向上的,不能画下垂的花朵,否则就是垂头丧气,情绪低落,有人画一幅粉红色桃花被批评思想有问题,有人主张花鸟画只能画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色,不能画其它季节的题材等等。对于这些混乱思想和做法,他出于画家的责任感,进行了坦率有力的批评。他说:“牡丹花和砖头结合起来,说是‘又红又专’谁也不会联想到的,这简直是和‘又红又专’这一庄严的口号开玩笑。两只鸭子或两条鱼在水里游。说是力争上游,这张画拿出来究竟有多少教育意义?恐怕是不多吧。画张粉红色的桃花,说是思想有问题,那末,画白桃花、白玉兰,白李花,一定是思想反动了,画花只能画向上的,向下就表现垂头丧气,情绪低落,这个说法,有点想入非非,这就等于要求一个人整天抬起头来,不能低头,未免太苛刻了。画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色,当然好,如果局限在春天景色,使夏秋冬三季的花鸟不得出头,也不公平的。这样如何能丰富花鸟画呢?”

  当农民画异军突起,江苏邳县一县就号称有农民画家一万多人,壁画十五万张。理论家誉为:“古今中外美术史从未有过的事。”“所有的作品都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因为是“典范”,一些专业画家随之效仿。陈之佛认为,农民画出自真情实感,描绘更远大的理想,因此他们的画是能感动人的。但如果花鸟画把菊花画得大如车轮,小鸟画成大鹏,那就变成虚夸,完全抹 ... 花鸟画的特点,更谈不上有感人的艺术力量了。

  陈之佛认为对花鸟画的革新,先决条件是提高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只有“思想感情对头了,技巧纯熟了,才有可能画出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东西来”,其次必须认清花鸟画的艺术特点和作用,在深入生活、了解观察所表现的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因为“没有生活不能出现新鲜活泼,丰富的画,有了生活没有技巧,也不能表现所要表现的东西”。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创作;出又新又美的花鸟画来。

  以上这些学术争论,在可以畅所欲言的今天看起来是很平常的,而当时是在“反右”和“反右倾”之后,多数人思想沉闷,谨谨小慎微,只敢随潮流而动。陈之佛敢直率言真,不仅表现了他观点的正确,更反映出一个艺术家坚持真理的崇高品质。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批题材多样,意境深邃,构思新颖的花鸟画,有绚烂典丽的《牡丹群蝶》、《春色满枝头》,《和平之春》,也有恬静冷隽的《梅花小鸟》、《寒梅小雀》,有苍秀磅礴的《松龄鹤寿》,也有质朴简淡的《樱花小鸟》,春夏秋冬四时花鸟跃然纸上,喷发出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的火热 ... 。他这些丰富多彩的精美画幅,冲破了狭隘的、庸俗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束缚,在花鸟画创作的园地里自由驰骋,用实际行动坚持了花鸟画创作的正确方向,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

  3、陈之佛是在四十岁以后才转攻工笔花鸟画的,至六十六岁去世,仅仅二十五年的时间,就开拓了一条花鸟画的新路,创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使他的花鸟画作品驰誉艺林,蜚声中外。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他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其正确的治学 ... 可以说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常说: “我研习工笔花鸟画没有专门的师承,在多年的悉心研究、实践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观’、‘写’、‘摹’、‘读’四个方面,对绘画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照这样的 ... 来学习,当时觉得学画的进展较快。”观,写、摹、读是他在多年的自我研习过程中,不断揣摩、总结,提炼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画 ... 。

  所渭“观”,有两个含义,一是深入生活,观察自然,一是千方百计地观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观察自然,这是学画的根本, 自然界一切生物,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花有多样的花,鸟有多种的鸟,只有深入的观察、研究,方能“夺造化之妙”,才能为创作一幅好画铺上第一道基石。

  陈之佛非常注重体察生活,并下过一番切实的功夫。他把“观”作为绘画创作 ... 之首加以强调,并且身体力行。早年他曾亲育花木,饲养禽鸟、猫、兔,观察其动静姿态,乃致废寝忘食。他还常去山林溪边,寻觅禽鸟草虫之野趣,静观山花野草之芳容。所以,他创作时随手勾绘的花卉翎毛,无不生动自然,神形兼备。直至晚年,他对自然的观察也未曾稍怠。在后期的创作中,曾一度对丹顶鹤特别感兴趣,常去动物园水禽馆,栏前凝视,流连忘返,在他创作的《梅鹤》、《鹤寿图》、《梅鹤迎春》、《松龄鹤寿》,以及丹顶鹤邮票设计中的《松涛立鹤》、《翠竹双鹤》、《蓝天鸣鹤》等作品,鹤的神态都十分动人,无论是剔羽,还是梳翎、唳天、飞翔,都表现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观赏作品,这也是学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把前人的作品拿来分析研究,揣摩其画的意境,气韵,用笔、用墨、布局、设色,从中获得启迪,并实践于创作,但用什么标准去欣赏衡量作品。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不能正确解决,纵能看到千图百画,也可能一无所获。我国古代艺术评论家多把画分成“神”、“妙”、“能”、“逸”四品,又根据各自的偏爱列等第,置褒贬。陈之佛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这样评画易引起思想混乱,也未免有点简单化,不利于很好地吸取他人之长。他的看法是:“神品是长于才气的作品,妙品是天分高超的作品,能品是学力精到的作品,逸品是人格表现的作品。画家各自个性不同,其表现的东西当然也不一样。”他认为,“与其分别等第,不如分别体类。”他精心的把画分为八类:“一是笔简意赅,神情毕露者,是画之简约体;二是细密精微,丰满充实者,是画之繁丰体;三是雄伟劲健而有气概者,是画之刚健体;四是温雅秀丽而富神韵者,是画之柔婉体;五是笔迹浑璞,不假妆点,而力求其纯者,是画之平淡体;六是意匠巧妙,赋彩鲜妍,而力求富丽者,是画之绚烂体;七是统体周详,不逾规矩,精微谨细,一笔不苟者,是画之谨严体;八是笔筒形具,得之自然,不加雕琢,不论粗细,随意着笔,意溢于形者,是画之疏放体。”他这种以艺术家的眼光来鉴赏绘画的独特品画 ... ,是以形式美的要求来区分作品的风格,这对观赏、领悟不同风格的作品,广取博采,吸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是十分有益的。

  “写”,就是写生,实际是观察自然的继续和深化。观察是心灵的领悟,写生则需要眼、脑、手并用,把对象一一描绘出来,这不仅更进一步地熟悉理解丁对象,而且也锻炼了表达的技巧,搜集了素材。陈之佛非常注重写生,早在青年时代从事工艺设计时就十分重视“实象模写”、“写生变化”。由于写生基础扎实,使他的设计极其生动,别具一格。在他专门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研究,创作后,对花、鸟,草、虫的写生更是下了一番苦功。他指出,有的花鸟画作品千篇一律,缺乏生气,就是因为没有观察写生的缘故。自己没有深刻的感受,是画不出好画来的。因而他极力倡导写生,他在主持国立艺专时,在研究国画科开设课程方面,特开设“实象模写”一课,新生入学考试,除作一幅自由画外,亦必须当场面对预置的折枝花,用墨笔双勾作白描画稿一幅。解放后,旅居美国的著名花鸟画家张书旂,看到陈之佛的《秋菊白鸡》后,来信说:“吾兄大作,色彩、章法更臻美妙。钦佩无已……得悉国内作风着重写生,此为阁下与弟十余年来之见解不谋而合,极感兴奋。”

  对于写生之 ... ,陈之佛提出:。写生之道,贵求形似,然不解笔墨,徒求形似,则非画矣。”又说: “若任意涂抹,物非其物,亦非画矣。”说明写生首先要求画得具体、精细。如果乱涂一气,就失去了写生的意义。反之不了解写生的目的,对写生对象毫无感情,不作任何的艺术取舍及表现,仅依样画葫芦,徒事手指的刻划,那将是不成功的写生。“摹”,是指临摹优秀作品,这是观赏作品的深入。一幅佳作,经过研读揣摩,可以印象极深,但对其用笔、用墨、用色等技法的掌握,如果不亲自摹绘,仍是“隔靴搔痒”,不能深刻领悟。通过临摹可以使我们初步涉猎到前人造形、用线、赋色的各种独特的艺术处理 ... 。在临摹时,陈之佛非常强调“学”,极力反对“似”,他指出: “凡临摹名作,必须探讨其笔墨,吮吸其神韵,若徒求形似,食而不化,亦复何益?”他认为临摹的目的是“研究古今中外名作的精神理法,吸取其优点,作为自己创作的借鉴。”这一点很重要。他早期不仅临摹工笔,还摹写过写意花鸟,研究过山水、人物。所以他的工笔花鸟画,不拘泥于。三矾九染”,而重视意境的追求,像《睡鹊》、《鹪鹩一枝》等,仅寥寥数笔,淡施粉彩就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充分的表达了画家内心的情感,读来令人神往。他创用的积水法,也得益于写意画中水化墨的 ... 和没骨画中撞粉,冲水法。他通过临摹、研究、探讨,吸收各家之长,充实自己,更独创新意,从而使其花鸟画作品更具魅力。

  “读”,就是研习理论,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一个画家,对于文艺作品、文艺理论、画史、画论、技法理论等等,都应研究。取益在广求,学识越广博,修养越深厚,则画意愈高深,画技愈精新。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积之愈厚,发之愈佳”,以及“功夫在画外”等均为此理。陈之佛对历史、文学、画史、理论、古代文物考证、近代艺术的技法理论等等,均有精深的研究。他学习理论,不仅是多读书,而且善于思考,不是人云亦云。在他的“读书随记”中,就有很多颇有见地的心得体会,如:“论画之巧拙,山水当拙胜于巧,花鸟当巧胜于拙。余谓山水应有七分拙,花鸟应带三分拙,若仅求其巧,不解于拙,则流于薄弱矣。”

  “邹一桂小山画谱有云:‘画有两字诀,曰活,曰脱。活者生动也,用意、用笔、用色一一生动方可谓之写生。或曰当加一泼字,不知活可以兼泼,而泼未必皆活,知泼而不知活,则堕入恶道,而有伤于大雅。……脱者笔笔醒透则画与纸绢离,非笔墨跳脱之谓,跳脱仍是活意,……观者但见花鸟树石,而不见纸绢。’此小山言写生之道,余以为活而兼泼则神现,泼而不活则仅见霸气,霸则伤雅矣。脱为解脱,不拘不因之谓,故过于求脱,亦反有失处。”

  陈之佛既爱博览群书,又能独立思考,更为可贵的是他善于运用。他通晓各家流派和美术发展的规律,能吸收中外美术理论精华,他酷爱我国历代绘画名家巨匠的艺术特色;也非常推崇西洋“新兴艺术之父”塞尚、梵高、高更、卢梭的强烈的艺术个性的表现,因此,他能解放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取精用宏,推陈出新。他在花鸟画的创作上强调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形式美的法则,并把丰富的图案技法,融化于绘画创作之中,从而强化了花鸟画的艺术效果,创造出清新典雅,富有浓郁装饰特色的绘画风格。他渊深的文学修养,更使他笔下的花鸟有诗一般的神韵,如:“独凌寒气发,不逐众花开”的梅花,“色出不媚,香远益清”的荷花,“半临秋水照红妆,淡静风神冷艳裳”的芙蓉,以及。佳色满枝头。的秋菊等等,都给人丰厚隽永的美的感受。创作的画幅,有诗一般的意境,如《寒梅冻雀》图,苍翠的青松间,穿插着几枝红梅,枝上的积雪,飞舞的雪花,充满了寒意,一轮隐约可见的朦胧月,衬托着两只停宿枝头,相伴而眠的小鸟,安详静谧,意境幽远,深刻的描绘出;“浓香残月玲珑影,照见花向夜鸟眠”的动人诗意,令人观赏后余味无穷。

  陈之佛学画的“观”、 “写”、“摹”、及“读”四字诀,是他多年来艺术实践经验的结晶,使他在创作与研究上的深度、广度方面开拓了新的境地,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4、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酌古创今,远取旁搜,自成一家。他反对作画的陈陈相因,墨守成法,一味模仿。认为这种做法束缚了绘画应有的发展。他强调要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作品以浓郁的时代气息。他强调创作要来自生活,要感物而动,动而生情,情注于画,画感于人.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陈之佛的很多作品都是由感而发,倾注着他强烈的 ... 。如一九五六年初,正值隆冬季节,南京欣逢多年未见的大雪,天寒地冻,雪花纷飞,他由校归家,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大地一片白茫茫的景色,想到立春前的大雪,会带来一个农业上的好年成,心情十分激动,一路兴冲冲地观赏着,不慎跌入路旁沟中,忍着疼痛,走进家门,即展纸提笔,满怀 ... 地作出一幅动人的图景:三只欢鸣腾跃的喜鹊,虬曲的青松,幽香的红梅,在玉琢银装里上下映照,飞舞的雪花,更增添了活泼的生机,乘兴题上了“瑞雪兆丰年,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四日南京大雪,作此图预庆丰收,雪翁陈之佛”。全画工整秀丽、生气盎然,是他喜悦心境的写照。

  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鹪鹩一枝》图,则是他同情进步学生,愤然辞去国立艺专校长职务之后创作的,画中描绘了在秋风中摇曳的一枝枯叶,停憩着一只畏寒的小鸟,气氛萧索、凄凉,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晋代文学家张茂先的《鹪鹩赋》全文,借以发泄胸中的愤懑与不平,画面着笔不多,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匈深思。

  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主要是采用勾勒填彩的形式,即用工整,匀细生动的墨线,勾绘物体形象,结构,然后用色分层渲染,这种 ... 始于五代西蜀的黄筌,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陈氏继承了传统的精华,又赋于它新的艺术生命。一九四二年,在他的第一次个展时,著名学者李长之在《从陈之佛画展论到中国花卉画》一文中评述:“陈之佛先生的画,却有许多地方是新的,例如他画树干就是全然超出前人的蹊径的,《暗香疏影》一幅很可以作这纯粹新的作风的代表。他惯于用细线条,又因为造诣于图案之深,他的树故意写作平面之形,精细得连木纹也看得出来了,这是令人感到有趣的地方。”并认为他的花鸟画吸取了埃及的异国情调,开辟了崭新的画风。如果说他早期追求的新画风,是受埃及绘画艺术的启迪,那么,他中后期的作品,是在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融汇了我国古代的民间美术以及西洋绘画的一些手法,创造了既具有民族特色而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新花鸟画。一九四七年所作的一幅《老梅》最具有特色,造形洗练,五瓣的梅花仅简练概括地勾划了整体的外形,老梅树干,用生动流畅的细线描,寓刚于柔,苍劲古拙,既是传统的线,又融进了钢笔素描的某些技法。全画的布局不作过多的重叠,在二度空间中追求美的变化,盘枝错节,疏密有致,富有鲜明的韵律感。设色素雅、古朴沉雄。是一幅传统色彩浓郁的工笔花鸟画,而又给人以崭新的印象。

  积水法,又称水渍法,是陈之佛多年来从写意画的“水化墨”,没骨画的“撞粉法”中探索、演变而成的一种独特技法,利用熟宣不渗水的特殊性能,造成别有意趣的艺术效果。积水,是指绘制的 ... ,按照作者的构思,用含水分较多的一种颜色进行描绘,不勾线、不渲染,趁其潮湿时,根据画面的需要,用笔滴上清水或醮上浓墨,石青,石绿点画,再用清水冲开,使聚积的饱和水色,自然流淌,互相渗化,从而达到意想不到肌理变化。水溃,是指积水法最后呈现的艺术效果。即色彩千盾,所形成的水渍,斑烂绚丽,天然成趣。这种 ... ,在他的绘画上运用较多,而且非常成功。像《梅花山茶》的茶花叶片, 《寒汀孤雁》的滩头地面,《蔷薇双鸡》中鸡的羽毛等都采用此法。但运用得最多的是树干,用不同积水 ... ,表现不同的意趣。从《梅树白鹰》、《梅花双鸽》、《茶梅小鸟》、《岁首双艳》、《梅花群雀》、《樱花小鸟》、《睡鹊》、《鸣喜图》、《和平之春》等画面的树干表现上,可以看出他用得极为娴熟,巧夺了造化之妙。虽同是积水法,决没有千篇一律之感,因为他都是结合作品的内容、意境和树的质感要求,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如《睡鹊》的梅桩,仅在赭墨的底上,点上几笔清水和浓墨,色彩单纯,变化微妙,显得宁静、素雅,与寒冬的意境相吻合;《和平之春》的碧桃枝干,则在赭墨底上,滴上清水,赭石,浓墨和石绿,成功地控制水的走势,使水色互相渗透,呈现出斑驳瑰丽,多彩的纹理,衬托出春天的繁荣景象。

  花鸟画非常讲究形式美,一幅优秀的花鸟画,往往是最富有形式美的作品。陈之佛认为表达花鸟画上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构图和设色两个方面,在他长期创作实践与深入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锤炼出精湛的技巧。

  构图,就是六法论中的“经营位置”。构图的好坏,必然影响画面的整个效果。陈氏认为处理构图的关键,主要是研究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以及题材的主次关系。部分问的关系不清,就没有统一性,题材主次不分,就没有重心点。经营好花鸟画构图,就要做到宾主有别、大小相称。多少适量、轻重得宜、有疏有密、有虚有实、或隐或显、或偃或仰,层次分明、参差互见。并要求掌握好对比、调和,节奏、均衡等有关形式美的法则。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构图,无论是大幅小幅,或简单或繁杂的画面都是经过精心的审度,反复的推敲,做到“多不嫌满,少不嫌稀”。“密不杂乱,疏不空虚。”“增之不得,减之不能。”他的章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尤其擅长运用为一般人所忌用的形式,出奇制胜,使人感到更有无穷的情趣。如《荷花蜻蜒》画中的荷干,竟用“十字交叉”、“平头”、“齐头”等花鸟画上一般忌用的形态,但是由于花叶的遮挡,芦草的穿插,不仅没有不快之感,反觉得更生动奇特。

  设色,即“随类赋彩”,同样是花鸟画的重要环节。花鸟画色彩的运用,极其微妙,虽说:“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但是要使花鸟画借色益彰,不仅着色技法须精道,而且对配色 ... 更应理解。陈之佛认为“随类赋彩”,决不是依样画葫芦,而要妙超自然,进入“神似”的境地。一幅画的设色,忌枯、忌火、忌俗,忌主辅不分,交错凌乱;忌深浅模糊,平淡无味。要求“艳而不俗,淡而不枯”。想做到这一点,除长期实践取得经验外,还必须掌握色彩学的科学知识,以及调和、对比等形式美的法则。陈之佛作品的设色不拘泥于工笔画中“三矾九染”的成法,而是追求色彩的最佳效果。着淡色时轻施薄染,有时一遍而就,恰到好处。如《青松白鸡》一画中三只乌骨鸡的羽毛,仅在灰色纸上,用白粉连染带丝,一次而成,画得虚虚实实,轻松灵活,把鸡的组织结构、羽毛的蓬松感,表现得淋漓尽至。在赋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时,必先施以底色,然后层层分染,视其效果,少则三四遍,多至八、九遍,染得匀整工细,滋润厚实。如《梅花鹦鹉》中的金刚鹦鹉的羽毛,用朱砂、石青矿物质颜料,一层一层的分片渲染,色彩由浅至深,由明至暗,十分和谐,每片羽毛都一丝不苟的空出墨线,显得艳丽而又凝重。对每一幅画的色彩处理,陈之佛都以他精深的色彩知识与娴熟的赋色技巧,做到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浅薄,沉厚而不流于鄙滞恶俗。如他的《秋塘露冷》、《梅花群雀》、《槐荫栖鸠》等都是以轻色为主,淡而弥永,给人以雅静,柔和的美感。《春江水暖》,《和平之辔》则是对比强烈的重色,他采用减低色彩饱和度的 ... ,使画面显得富丽而又幽雅,对比而又和谐。

  陈之佛擅于运用有色的熟宣纸作画,纸的色彩多为浅灰,米黄、次青、淡赭等淡雅的色调。利用纸的本色统一画面色彩,同时又起到托粉的作用。如《松龄鹤寿》图,是一幅丈二匹的巨幅画面,色彩较难控制。在配色上他作了精心的安排,先把纸做成灰黄的色调,苍松、草地用的是汁绿、黄绿的灰色调,这两色都含有黄色的成分,与底色非常协调。十只丹顶鹤的羽毛是洁净的白色和浓重的墨色,白与黑是极色,与纸色很统一,由于明度上的较大差异,白色被衬托出来,显得鲜明突出,加以面积较大,成了画面的主调。鹤的十对长脚是较难处理的,但在黄灰色的底于上用青灰色画出,色彩的隐显恰如其分。鹤顶的朱砂红,虽是艳色,但由于面积小,又很有节奏的散布在全幅画中,故艳而不夺主.全画的主次关系、统调关系,比例关系,以及色彩的浓淡,深浅关系,都令人称绝,给观赏者以雄伟博大、气势沉厚的庄重感。

  总起来说,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艺术,是继承了祖国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又融汇西洋绘画和姊妹艺术之长,表现出既富有强烈的传统色彩,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既严谨、工细,一丝不苟,又生动、多样,富有装饰特色,既清新隽逸、雍容典雅,又深沉静穆、意韵酣浓。他汇古融今,中外合璧,开拓了工笔花鸟画的新境界,在我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史上,树立了又一个丰碑。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家名品] 中国现代工笔花鸟画艺术的开拓者—陈之佛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曹植的《洛神赋》,看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三国剧照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曹植《洛神赋》洛神又称

  2.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3.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4. 王羲之家族真的是一个书法家辈出的世家吗

    王羲之这个家族,就是非常重视文化的一个家族。王羲之除了把书法传给王羲之和所有的儿子以外。王羲之的后代在唐代武后时期,还有一位叫王方庆的,给武后献出了王氏家族十人的书法作品,这就是著名的《万岁通天帖》。王羲之家族确实是一个善于书法传统的家族。说到根本上来说,还在于王羲之家族非常庞大,而且重视文化教育,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家族。

  5. 从中外历史上的文人看 你们认为的所谓「 ”斜杠青年”能有多跨界

    要学习鲁迅先生,永远对青年充满希望,爱接近她们,爱向他们学习。斜杠青年不知道按谁的定义,比如学艺术史、当过策展人、然后写小说、而且研究文艺复兴,还出了书,在美院上课。这应该就是大部分人眼中的斜杠青年了吧。

  6. 宋画遗珍!游丝描笔法和精微墨法,再现了 唐玄宗 的宫廷游乐场面

    《明皇击球图卷》纸本水墨32.1cmx523.2cm辽宁博物馆藏,描绘唐玄宗打马球的场景。位于画面正中的这个人就是李隆基,骑一骏马,神情专注。围在他身边的这些人有的头戴官帽,有的头上插着簪花,手持球杆,和皇帝争抢着地上的小球。画上无作者款印,后有明傅著、吴干、董其昌、年羹尧的题跋。流传中一直被目为李公麟所作,从画风被判断应是南宋人所画。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线条流畅。画中人物姿态各异,静中有动,富于变化。

  7. 清代宫廷画家陈枚创作的绢本设色画 清代月曼清游图册

    此画册落款"臣陈枚恭画",钤"臣枚"印1方。每开均配有清代梁诗正的行草体墨题,款"乾隆岁在戊午秋九月朔臣梁诗正敬题",戊午为乾隆三年。钤清高宗弘历"乾隆御览之宝"、"古希天子"、"乐善堂图书记"等印共60方。

  8. 南宋画僧法常的作品意境深远,深受日本尊崇,宋元时期却饱受诟病

    中国绘画史上的画家里,法常是对日本画坛影响最大、最受日本喜爱与尊崇的一位画家。网络图片南宋的画家里,梁楷和法常都不自觉地受到宋代文人画热潮及一些非文人出身画家的影响。与寺庙的和尚们往来频繁,法常看到梁楷的绘画后,潜移默化受到很大的影响。圆寂后的法常,元代一些鉴赏家对他的绘画颇有微词。

  9. 宋徽宗的瘦金体境界有多高?没人能够临摹,一字值千金

    宋徽宗的瘦金体有多好?因此,虽然后代有很多人练习瘦金体,但却鲜有人能够临摹成功,可知其难度之高,也可知宋徽宗书法功力之深厚。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楷书千字文》《夏日诗帖》《牡丹》《瘦金体草书千字文》等等,每一幅作品都是无人能够超越的传世精品,字字值千金。

  10. 中国印章文化有上千年历史,印章起源于何时?

    目前还没有定论,专家认为大致在春秋与战国时期。从目前存世的大量战国时期古印章来看,其创作和使用已经相当成熟。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的饕餮纹铜玺,这是目前经考古发掘中最为古老的印章,那么,中国印章的历史应在商代以前。印章的起源与印章自身的发展相比,印章和绘画的结合相对较晚。战国直至汉魏时期使用封泥,封泥主要是盖有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印章的使用,也逐渐由蘸朱红印泥钤于纸上。

随机推荐

  1. 二月河、王立群开封纵论“大宋文化”

    >中国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在论坛上表示,大宋文化前承汉唐、后启明清,一度占据中华文明体系乃至世界文明体系的核心地位,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极其深远。与此同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以及大宋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和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专家分别针对大宋文化与中国旅游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详细的解说。

  2. 颠来播去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diānláibōqù【解释】连续、反覆地颠簸。同“颠来簸去”。【出处】许地山《空山灵雨·海》:“我们只能把性命先保住,随着波浪颠来播去便了。”【例子】无【相关】百度“颠来播去”

  3. 放生真实改命篇

    因为我做生意的钱是来路不正的,我做生意的钱,是我卖一种保健品赚的,那种所谓的保健品其实根本不值什么钱,却被广告吹的神乎其神,几块钱的东西卖到一百多,我因此赚了不少,同时,在武汉做服装生意是要靠盗版才能生存的。我的人生走入了低谷,我离开了伤心的武汉。

  4. 周公解梦之月夜、夜晚、黑夜 – 周公解梦

    月夜安宁静谧,是生活愉快的象征。梦到月夜,意味着生活如意、轻松。女人梦到黑夜中没有月亮,意味着在家庭生活中力不从心,难以讨好丈夫,应该向丈夫坦率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放下骄傲和虚荣。梦到有月光的夜晚,是愉快的象征。未婚男子梦到月光之夜,是祥瑞。梦到夜晚很快过去了,会身强体壮,精神焕发。病人梦到黑夜很快结束了,不久病体会康复。梦见脚后跟周公解梦查询–周公解梦

  5. 梦见情人给我打电话

    周公解梦梦见情人给我打电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情人给我打电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放暑假的说说心情短语-感人的情话

    一、浑浑噩噩暑假就这样过去了,放假好像昨天才开始的一样二、这一暑假爱情公寓4欺骗了我们。请教育局重新放暑假!

  7. 哲理的句子说说心情-感人的情话

    你能一见钟情的,并不代表会相处融洽。相处融洽的,不一定会忠心耿耿。真正绝配的爱人,其实都靠打磨。相爱是吸引,而相处是为对方而改变。宽容的同时,也创造着生命的美丽。眼泪是心里的毒,流出来就好了。《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十、人与人接壤,能述说的仅是片面辰光,一两桩人情世故而已。能说的,都不是最深的孤独。

  8. 梦见偷情被老公发现

    周公解梦梦见偷情被老公发现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偷情被老公发现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善女人往生传:陈良根

    家母陈良根于190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受家人影响,十多岁就信佛吃十斋素,嫁先父徐福南之后,生二男二女。先父逝世之后,更觉悟人生无常,四大苦空。深深懂得,净土念佛法门,是了生脱死的捷径,西方极乐世界,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先母秉性慈善,孝养公婆,严格教育子女,多行善、积德。骨灰呈白色,按遗愿送灵岩山安葬。小辈有五人吃长素,其中三人受了五戒。生前同修净土念佛法门,生后同登西方极乐莲邦!

  10. 梦见孩子开车

    周公解梦梦见孩子开车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孩子开车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