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后来苏轼长大后,进京赶考,一举中的,入朝为官。然而尧却说要宽宥他们,并也多次坚持自己的观点。苏轼入朝为官后,跟欧阳修的关系不错。有一次,欧阳修和苏轼在一起,欧阳修对《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的那个典故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便向苏轼请教,说你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皋陶为士,将...人。皋陶曰...之三,尧曰宥之三。”,请问这个典故出自哪里啊。

北宋有个文人叫做苏东坡,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些人一生下就不简单,骆宾王七岁“咏鹅”,宋濂九岁写诗,苏轼也不差。在他十岁那年,有一次,母亲给他讲《汉书·范滂传》的时候,小小年纪的苏轼听完故事后,竟然反问母亲,“如果有一天,我想和范滂一样,为了名节而死的话,母亲您答应吗?”>如果您是这位母亲,那么到底是应该鼓励苏轼为了名节而死,还是让他放弃名节好好活着呢?>后来苏轼长大后,进京赶考,一举中的,入朝为官。他写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而且他和欧阳修关系不错,两人之间还发生了很多趣事,下面我给大家说上两段。>宋仁宗嘉佑二年,二十二岁的苏轼去汴京应试,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考官梅尧臣的青睐,于是将此文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仔细看完文章后,赞叹不已,但是对文中一个地方想不明白。>当时苏轼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是这样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 ... 人。皋陶日 ... 之,三。尧曰宥之,三。”>意思是说当贤德的尧治理天下的时候,皋陶被任命为法官。有一次,他要以 ... 处死那些犯了法的人。皋陶在朝堂上一定要处死这些犯罪之人,并多次坚持自己的观点。然而尧却说要宽宥他们,并也多次坚持自己的观点。>既然是个典故,那么必有出处,但是才高八斗的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都不知道这个典故出自哪里。不过这点丝毫不影响这篇文章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最后,欧阳修和梅尧臣一合计,想将此文点位第一,可是欧阳修又怕此文乃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于是将这篇文章点位了第二,然后将这份考试卷当场拆封,结果发现这篇文章并非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而是一个叫做苏轼的年轻人写的。> >这个事情听起来总觉得欧阳修有些好笑,凭什么好的文章就是他的学生曾巩所写呢?难道他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吗?所以后世有些人认为欧阳修也是“井底之蛙”,没见过世面诶!>不过后来苏轼到礼部进行复试,写下《春秋对义》,最后被取为第一。苏轼入朝为官后,跟欧阳修的关系不错。有一次,欧阳修和苏轼在一起,欧阳修对《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的那个典故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便向苏轼请教,说你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皋陶为士,将 ... 人。皋陶曰 ... 之三,尧曰宥之三。”,请问这个典故出自哪里啊。>苏轼笑了笑,说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回去后,又仔细翻查了《三国志》,结果还是找不到这个典故,于是又上门请教。> >苏轼笑了笑,说道:“曹操消灭了袁绍,将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宓赐给自己儿子曹丕。孔融说:‘这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然后把妲己赐给周公’。曹操闻言后,十分惊慌,忙问典故出自哪里,孔融说道:“我是以目前的状况推测过去,想当然罢了。”>欧阳修听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典故是苏轼胡编乱造的,说道这里,让我想起一件事。许多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为了开头能够引人入胜,喜欢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有时候想不出名人名言,就自己伪造名人名言,时常会在开头抛出一句话,说“有个名人曾经说过,*******************”,然后这句话一般说的玄乎深奥一点,这个名人又不指出是谁。现在想想这事,原来和苏轼当年是一模一样。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欧阳修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宋朝皋陶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