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今天就带大家了解商代文化在南方的传播和影响。其中陶器的影响范围最小,铜器影响范围较广,玉器的影响最为广泛。

商朝作为中国第二个王朝,创造出璀璨的文化,巩固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商朝500多年的历史中,商人不断尝试拓展疆域、融合民族,尤其是向长江中游及其临近地区的拓展,为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南方诸国与中原诸国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可能,也为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提供了想象空间。今天就带大家了解商代文化在南方的传播和影响。 61.1华夏文明源远流长,长盛不衰 纵观世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模式,大河水系是多数文明产生的重要条件。在中国,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为文明的孕育和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两大流域各自文明的发展及两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孕育出强大的中华文明,其中商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朝代。 61.2亚非大河文明 商代以豫州为中心,控制区域包括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京津,长江以北的湖北、安徽、江苏及陕西部分地区,影响力覆蓋陕西、江苏剩余地区和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部分地区。 商文化的主要输出方向是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江汉地区、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及其邻近地区,这里与中原地区比邻,是整个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61.3商朝实际控制力最大时的版图 在进入青铜时代之前,中国两大水系文明多源并进,各有特色、相互影响(较弱),南方文明在某些时期甚至领先于中原文明。 但进入青铜时代后,黄河流域通过族群结盟及文化整合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夏朝以伊洛地区为中心,已经具备早期国家社会结构的特征,之后商周两代在国家形态方面进一步完善,与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频繁,尤其是商文化向南渗透,加深了中原与南方的"羁绊",为将来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61.4商朝青铜虎食人卣(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 中国考古界对南方商文化传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建国前,南方地区只有零星发现的青铜器,其中国宝级青铜器有虎噬人卣、四羊方尊、皿方罍等,但因战争等原因,大多流失海外或民间。因为南方商文化考古研究工作滞后,当时中国史学界普遍存在"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认知。 61.5商朝四羊方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南方地区商文化考古成果不断涌现,为研究商文化向南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形成了江汉地区(以湖北盘龙城为代表)、洞庭湖水系区(以湖南石门皂市为代表)、鄱阳湖水系区(以江西吴城、新干大洋洲大墓为代表)三大商文化影响圈。这些考古发现让史学界逐渐摒弃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说法。 61.6方罍之王-皿天全方罍(湖南博物馆) 这里为大家讲解一下,考古学如何判定两个文化之间是否进行过交流。根据考古遗存的类别,可将文化间互动内容划分为三个层面:一为器物,二为聚落,三为宗教与技术。 61.7长江流域水系图 器物是考察文化间互动的直接证据,往往以不同于本地和无本地文化传统的器物,作为外来文化因素进入本地的根据;以成组器类出现在非本文化传统区域,判定两种文化间存在交往,据此可判断古代族群和文化的流动趋势。商代的标志性器物分为三大类:陶瓷器、铜礼器和玉石器。 61.8商代青铜器、陶器和玉器 商朝期间,商文化在南方地区的传播呈前强后弱的趋势。早期商文化对南方地区影响较强,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晚期商文化对南方地区影响较弱,南方文化根据区域不同,呈现出各自的区域风格,与中原商文化呈现出互相影响的格局。 一、早商时期 早商时期,商文化南下对南方地区产生了重要的 ... 和影响。不过受南方特有的水系文化和山脉等自然条件影响,即使受到外来商文化强烈冲击,南方地区依然保留了较多的地域文化特色。 61.9早商时期商文化及非商文化分布图 早商时期,各类器物的互动范围由中原向南,影响力逐渐减弱。以湖北盘龙城为中心,江汉地区影响较强,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影响较弱。其中陶器的影响范围最小,铜器影响范围较广,玉器的影响最为广泛。 61.10商早期灰陶男女奴隶陶俑 根据考古发现,早商时期两地间的陶器互动较为直接,商文化风格的陶器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及与中原邻近的地区,中原陶器器型对外扩散范围较小,可能跟南北方生活习惯不同和南方陶器 ... 工艺已成熟有关。 早商时期南方地区所见青铜器较少(北方也不多),但传播范围较陶器要广,以长江中游地区的盘龙城最为集中,器形大多与中原地区一致,少部分器形具有当地地域特色。 61.11夏商玉石器合辑一 早商时期的中原玉器对南方的影响强度超过铜器,可能与铜器制造技艺复杂和南方地区有用玉传统有关(良渚文化)。中原玉器的影响力跨过了长江流域,抵达岭南及更广大的范围,有明显的文化传播路线,伴随着中原玉器在南方地区传播空间的扩大,器形演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这里要专门提一下盘龙城,它是早商时期商朝在南方的主要城邑,地位非常特殊。从其发达的铜器制造,严格限制的铜兵器和铜礼器,及严格的礼仪和祭祀制度,可判定盘龙城是商朝在长江中游地区建立的一个直辖邑,建城者和主要居民均应该是商族直系族人。 61.12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 盘龙城的存在,对于商朝在长江中游地区建立崇高的威望,对附近土著族群进行文化渗透及经济往来具有特殊的意义,当然可能还有保障战略资源--南方青铜原料北输的重要作用。 61.13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内景 正因为盘龙城的存在,使长江中游地区的土著族群模仿和追慕商朝文化和器物,促进了长江中游地区聚落、文化、经济的发展。 二、晚商时期 早商后期,商王朝政局动荡(九世之乱、五迁都城),商人北退、盘龙城衰落,给了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机会,随着青铜兵器工具的传入和当地陆续发现的铜矿资源,使长江地区青铜文化的兴起充满了动力,因而长江中游地区文化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61.14早商后期内乱频发,都城五迁 当地土著文化不断兴起,发展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地域特征开始明显,原属商人或与商人联系密切的族群也融入到长江中游地区的不同族群之中,创造出长江中游与中原不同的文化特点来。 61.15晚商时期诸文化类型分布图 晚商时期,中原与南方的联系并没有中断,不过在陶器和玉器方面影响明显变弱。晚商时期南方地区少见商式陶器,仅见于江汉平原东部、鄂东北地区,其他地区多为商文化陶器的变体或孑遗;玉器除了传统的、不易改制的玉质礼器外,饰品类器型差异性变大。 61.16商代硬陶云雷纹罐 同时,长江流域流行的原始瓷、印纹硬陶和玉器新器形等则对中原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形成了双向互动模式。这说明晚商时期商文化大范围北缩,两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61.17夏商玉石器合辑二 与陶器、玉器相比,铜器互动的持续性和单向性更明显。晚商时期,商式或商文化风格铜器在长江流域纷纷出现,南方地区铜器分布范围扩大,某些区域集中出土了大量铜器,如湘江和澧水流域、赣江中游地区、皖南地区都出现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青铜器,其形制风格、埋藏方式等都与中原地区有一定的差异。 61.18商晚期青铜方彝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铜器的发展呈现突发性和复杂性,突发性表现在几乎同一时期出现多处铜器集中分布区;复杂性则表现为器类组合及文化因素构成复杂,铜器组合往往与中原地区不同,未见严格配制,器形不仅有商式风格,亦有地域特色及融合特征。 晚商时期南北铜器互动的背后,很可能是商王朝有意推动的,想利用长江流域土著族群对蕴含特殊含义的青铜礼器的追求和仰慕心理,达到更大范围内的宗教、礼仪认同。 61.19陶器、原始瓷、瓷器 长江流域在晚商时期出现了一类特殊的仿铜陶器,或模仿铜器的器形,或模仿铜器的装饰,如器表附加扉棱,此类陶器的出现更能证明长江流域土著族群对中原青铜礼器的仰慕,也显示了南方与中原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南方商文化的代表--"吴城-新干商文化遗址" 商代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商文化遗存是湖北盘龙城和赣江中游地区的吴城文化。前文已经介绍过盘龙城为直辖邑,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南方文化遗存,所以能代表南方商文化的是"吴城-新干遗址群"。 61.20江南商代青铜文明--新干大洋洲大墓 在江西樟树市至新干县,距离不超过3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樟树吴城、新干大洋洲、新干牛头城三座大型商代遗址(大洋洲和牛头城年代稍晚于吴城,吴城毁于商末,大洋洲和牛头城延续至西周时期),共同构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吴城商文化遗址群,是商文化在南方地区(江西)的代表性体现。 根据近年考古研究资料,基本可以确定: 1、吴城遗址为赣鄱地区(江西、鄱阳湖地区)最早跨入文明门槛的地区。 2、吴城人是源于中原地区商早期夏族后裔的一支。如吴城遗址发现的深腹罐是夏人的典型器物;吴城原始瓷烧制技术也源于中原。 61.21新干大洋洲博物馆 --兽面纹虎耳青铜方鼎 3、吴城文化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 ... ( ... )下产生的次生文化。吴城人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和原始瓷的烧造等诸多先进技术,得以通过多种方式(包括战争、贸易、通婚等)成为本地区的霸主,亦是赣鄱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4、新干遗址是对吴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新干大洋洲墓葬是牛头城居民的墓葬区。 61.22新干大洋洲博物馆-双面神人青铜头像 5、吴城古城的覆灭,很可能是被新干牛头城征服时,毁于战火。 吴城文化的内容丰富、文物众多,笔者无法为大家一一讲述,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亲身观赏一番。 61.23新干大洋洲博物馆-青铜双尾虎 商代文化灿烂辉煌,不但巩固了中原文化,还促进了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的文化发展,为中华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可谓功在千秋、影响深远! 越深入了解中国历史,越发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博大精深,越能激发笔者心中的自豪感,不知道各位是否有与我一样的感受。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本文标签:文化中原文化南方与北方青铜考古文物中原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