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朝皇帝朱瞻基有怎样的评价?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1435年在位,年号宣德,庙号宣宗。他出生在1398年,此时明朝已立国30年,曾祖父朱元璋在这年去世,爷爷朱棣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开始发起靖难之役,从他记事开始,1402年爷爷朱棣已经成功推翻朱瞻基的堂伯父朱允炆的皇位,爷爷朱棣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在他6岁的时候,其父,即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随后朱瞻基自己被立为皇太孙。整个明朝历史上,只有两次立过皇太孙,为什么才两次?因为明朝皇帝大多数短命,死的时候还没有孙子。朱棣只有3个儿子,同父同母的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相比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棣的儿子简直太少了。3个儿子,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普通人家,也不算多,所以,可以想象,朱棣对儿子们的疼爱。作为皇长孙的朱瞻基,自小就得到祖父朱棣的重点照顾,经常带在身边,甚至出征漠北也带在身边。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朱瞻基,其优越感、自信心非常人可比。27岁那年,朱瞻基登基为皇帝,这是一个血往上涌的年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年龄。

  少年时代的朱瞻基,对经史子集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以至于他的老师经常向他的祖父朱棣和父亲朱高炽告状,朱棣对这事表现出明显的不关心,因为朱棣作为皇子的时候对那些枯燥的玩意也不太感兴趣。好在朱瞻基对骑马射箭、舞刀弄棒很有兴趣,这点和朱棣十分相似,其实这两个人长相也很像,朱瞻基算是得到爷爷真传,隔代遗传嘛!朱瞻基在位只有10年,和他父亲朱高炽在位时间加在一起共11年,这个11年,在史学界被称为“仁宣之治”。“贞观之治”共22年(627年-649年),文景之治39年(前180年-前141年),史学界把这11年上升到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相同的高度,足以说明朱瞻基的不简单。

  少年时代的朱瞻基虽然不爱上那些老学究的课,但不是说朱瞻基就不明事理,相反万历皇帝朱翊钧少年时代学的很好,却没把皇帝当好,书读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关键还是靠举一反三和悟性。名声这么好的皇帝,却干了许多有违人伦和常理的事情。对别的帝王来说,这些事只要干了一件,就会被后世指责的不得了。但朱瞻基干了4件,却没怎么影响自己的声誉。来说说:

  第一,杀师。天地君亲师,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但是,朱瞻基当了皇帝后把他的老师戴纶给杀了。戴纶,山东高密人,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同乡。既然能给皇太孙、皇太子当老师,那肯定是得到朱棣、朱高炽的高度信任的,朱棣曾对朱瞻基说:“汝得戴纶,若唐太宗得魏征”。可见朱棣对戴纶的重视。戴纶是个兢兢业业的好老师,学识丰富,工作严谨,也自以魏征为榜样,敢于谏言。朱瞻基不好好学习的情况被他一一记录下来,及时报告朱棣和朱高炽,惹得朱瞻基不高兴,《明史》载:“太孙由此怨纶。”师生的这段交集,戴纶肯定没有给朱瞻基留下好印象,但这些都是小事。朱瞻基即位后,戴纶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这是个很大的官,可见朱瞻基还是讲师生感情的。

  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登基后不久,下旨要求游猎,结果戴纶“封驳”朱瞻基圣旨,请求停止游猎的行为,戴纶说,皇上刚刚登基,应当以国事为重,不能贪玩。“封驳”圣旨就是不执行圣旨,把皇帝的圣旨驳回去,这事汉代以来就有过,这是臣子为纠正皇帝错误采取的极端方式,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违抗圣旨、抗命不遵。发生这种事,一般来说皇帝会生气,但很少会杀人。一开始,朱瞻基也没有杀戴纶,而是把戴纶贬到安南(越南),后来找个理由把他从安南带回北京,自己审问戴纶,戴纶当着很多人的面,坚持自己没有错,还是以忠臣自居,站在高高的立场上,说了些比较难听的话,让朱瞻基下不来台,自尊心受到打击,戴纶被朱瞻基命人乱棍打死,本来还要满门抄斩,被杨士奇等大臣劝住,改为抄家,将家人发配边远地区或入宫为奴。

  年轻气盛的朱瞻基杀了自己的老师,只是因为老师直言犯上。笔者觉得朱瞻基杀戴纶的确是个败笔,戴纶这个魏征没做成。魏征不是那么好做的,首先直言进谏本身就是个技术活,要选择好时机,当然,更要遇到好领导。知道魏征的人很多,知道戴纶的人却很少,一来因为魏征是伴君如伴虎而得以善终,二来魏征的说话的确很有技巧,看似不给皇帝面子,其实处处给皇帝留了台阶。回过头来说,朱瞻基上学的时候你就老打小报告,本身就没有什么好感,二来在明初还是尚武的时代,皇帝游猎本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清代的木兰围场贯穿始终,你戴纶上纲上线,把刚刚登基的皇帝说成是贪图玩乐的昏君,对于深受祖父朱棣疼爱,以天纵英才自居的朱瞻基实在是莫大的羞辱。人还是不要自视甚高的好。

  第二,杀叔。朱瞻基的二叔汉王朱高煦在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有实战经验,很会带兵,史载他从朱棣驾崩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朱棣驾崩后不到一年,仁宗朱高炽接着驾崩,朱瞻基即位不久,接到朱高煦谋反的举报。实际上,此时朱高煦并未杀任何朝廷命宫祭旗,也没有攻城略地,要说谋反,最多还是处在谋划阶段。得到消息的朱瞻基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决定御驾亲征,中央军很快包围了朱高煦的乐安城,朱高煦未放一枪一弹,只身出城投降。群臣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怎么说?他说:“彼固不义,祖训待亲藩自有成法。”就是说,二叔朱高煦虽然不义,但如何处置朱高煦,祖训当中有规定。“群臣复言:《春秋》大义灭亲。”就是说大臣们都说,《春秋》里说了,大义灭亲。“上却之”,就是朱瞻基拒绝群臣的大义灭亲建议。

  面对群臣的“大义灭亲”建议,朱瞻基这么做?朱瞻基“以群臣劾章示煦”,就是朱瞻基把大臣请求大义灭亲的建议拿给朱高煦看,意思是群臣都要杀你,你自己看看。“煦顿首言:臣罪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是说朱高煦认错,并表示生杀由皇上定。“上令煦为书,召诸子同归京师”,朱瞻基叫朱高煦给儿子们写信,一起回京师。朱高煦有多少个儿子?12个。一起回了北京。回到北京后,朱瞻基亲自写了一篇工作总结,把平叛工作的起因、必要性、经过、结果等介绍了一下,字斟句酌后,下发之县团级,层层传达学习,要求大家紧密地团结在朱瞻基周围,把大明的江山保护好、发展好。这一总结迅速占领高地,成为此后人们认识这段历史的权威资料。

  明史载:朱瞻基擒朱高煦返京路上,路过三叔朱高燧的封地附近,这时候有大臣上书:“赵王(朱高燧)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否则赵王反侧不自安,异日复劳圣虑。”翻译一下就是,你三叔和二叔共同谋反很久了,应该顺路把你三叔也抓起来,否则下次三叔造反,皇上您又得御驾亲征,很麻烦,不如一并解决。朱瞻基说:“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翻译一下,我爹朱高炽对我两位叔叔十分疼爱,二叔朱高煦谋反是他自己自绝于天,我不得不抓他。没有证据证明三叔谋反,我不能抓他,否则对不起我爹朱高炽。后来,朱瞻基传召给三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兵马。

  明史上的这段故事相当精彩。大家看了都觉得朱瞻基大仁大义,形象高大上,错都在二叔汉王朱高煦。朱瞻基将二叔废为庶人,将其一家软禁在北京西安门内逍遥城里。再后来,二叔被朱瞻基烧死,12个儿子全部死了,二叔被灭门。试想一下,按照明朝祖制,汉王朱高煦的十二个儿子要是没有被烧,将会繁衍多少后代。三叔经此一吓,老老实实,这一支一直传下来直到明亡。

  看了这段文字,有何感想?

  第三,废后。皇后母仪天下,岂能随便废?许多皇帝想废后,都办不到,比如万历皇帝。明朝第一个废后的就是朱瞻基。朱瞻基的皇后是爷爷朱棣选定的,姓胡,山东济宁人,但是一直未能给朱瞻基生儿子,加上体弱多病,朱瞻基不喜欢他。朱瞻基喜欢的是山东邹平人小孙,小孙给朱瞻基生了长子朱祁镇,朱瞻基是快30岁才有了儿子,明代皇帝平均寿命才30几岁,所以朱瞻基的高兴可想而知。

  朱瞻基一直不喜欢胡皇后,早想更立孙贵妃为皇后,但胡皇后没有过错,加上母亲皇太后和群臣反对,没有借口。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孙贵妃生朱祁镇,在朱祁镇出生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请求立他为皇太子。胡皇后很贤惠通达,也主动表示早定国本。按照明朝皇位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后亲生的儿子才是最佳人选。因而,此时虽然胡皇后没有子嗣,但毕竟年轻,或许日后会有皇子。马上立朱祁镇为皇太子,明显有些操之过急。但是,朱瞻基还是于次年二月册立朱祁镇为皇太子,当时朱祁镇尚不满3个月。

  虽然朱祁镇不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但是,因为立太子事关国本,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群臣对立太子基本不持异议。立完太子,母以子贵,朱瞻基就开始着手废后了,他多次召见张辅、杨士奇、杨荣、蹇义、夏原吉等大臣商议废立皇后之事,大臣基本都认为胡皇后没有过错,不应废。

  但朱瞻基心意已决,无奈的杨士奇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希望对“无过而废”的胡后待遇不变。二是建议朱瞻基开导胡皇后,让她自己上表请求辞去中宫。胡皇后识时务,请求辞去中宫,但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不同意,朱瞻基保证以后对两宫一视同仁,不分薄厚,张太后最终勉强答应。宣德三年(1428 )三月,即立太子的第二个月,朱瞻基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胡废后果然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时常出席宫廷重要活动,座次在孙皇后之上,还是张太后的座上宾。

  数年后,朱瞻基心生悔意,说“此朕少年事”,就是当时年少无知的意思吧。不管这么说,这么难的事被朱瞻基很快就搞定了,也可以看出朱瞻基出色的办事能力。

  此事的成功,主要还是由于胡皇后无子且体弱多病,与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不一样,万历那会,虽然万历皇后无子,但万历郑贵妃的儿子是皇三子,中间还夹着长子朱常洛的母亲,难度更大,如果万历皇帝是废后立长子朱常洛的生母为皇后,阻力肯定会小很多。

  第四,培训宦官。相对于前三件事主要是个人喜好和恩怨而言,这件事是更大的事,事关国家体制机制的变更。汉唐宦官危害甚烈,宋以来至明初,对宦官多有警惕,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太监)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朱元璋驾崩这才20多年,朱元璋的曾孙朱瞻基就在大内办起了皇家太监士官学校,安排饱学的翰林来给小太监们上课,让太监有文化。目的就是让太监帮助皇帝处理文书,大内只有皇帝一个人有文化,想咨询个事情也不方便,没文化的太监传个信都传不清楚,更别说能帮助提供有益的决策咨询。后来,太监有了批红的权力,批红就是批示,本来是皇帝要做的事情,但是,文山会海,案牍劳神,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夜灯唯许月华侵”的干劲。

  当然,批红也可以说相当于盖章,就是把皇帝的旨意抄在奏章上,不要小看了盖章的权力,以前老百姓要盖个章,还是很难的,前几年,河北的一位兄弟为了办个出境手续,从北京来回河北某地六七趟还是没搞定。后来,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内阁,其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外廷内阁首辅对应的“内相”,可见太监干政之深。培训太监对明朝此后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太监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太监干政的恶果将由朱瞻基的后代子孙来品尝,明朝第一个大太监王振就忽悠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导致朱祁镇被也先俘获,由此衍生一系列悲剧。

  宣德十年(1435年)一月三十一日,当了十年皇帝的朱瞻基病了不久就驾崩了。临死前发了个遗诏:“朕以菲薄,获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惧,弗克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泽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弥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惟不能光承列圣之洪业,终奉圣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虽殁弗宁。长子皇太子祁镇,天性纯厚,仁明刚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协心辅佐,务以安餋军民为本,毋作聪明,以乱旧章。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职,效忠嗣君,毋忝朝命。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毋改山陵,务俭约。宗室亲王藩屏任重,谨守封国,各处总兵及镇守官及卫所、府、州县,悉心尽力,安抚军民,勿擅离职,赴阙进香者,令佐贰幕职或遣官代行。两广、四川、云南、贵州,七品以下衙门,并免进香,故兹诏谕,咸使闻知。”

  这个遗诏比孙中山的总理遗嘱还要有文采而又周全。简单地说,就是朱瞻基临死了,还不忘发个朋友圈秀一秀文采。翻译一下大义:我继承祖宗的事业11年了,虽然兢兢业业,夙夜在公,但工作还是没做好,人民群众并未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很愧疚;生死有命,我认了,但是不能把祖宗的事业发扬光大,不能将老母养老送终,死不瞑目;皇太子朱祁镇是个好苗子,我死了他来当皇帝,大家好好辅佐,法天宪祖,不要乱来,国家大事要请示皇太后和皇后再施行,各级官员要效忠新皇帝,不要玩忽职守;我死后,陵墓简单一点,要俭约;在外地的藩王,屏藩任务重,不要乱跑, *** 和军队的各级各部门要坚守岗位,派手下来参加追悼会就可以了,两广、四川、云南、贵州路太远,七品以下级别太低,就免了,大家牢记啊。

  这篇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文字不多,但该说的都说到了,文字华丽,考虑周全,立意高远,实在是难得的好文,不像他的后世子孙隆庆皇帝的遗诏“朕不豫,皇帝你做”这样简单明了,不需翻译。

  死也要华丽地死去。朱瞻基就是这样一个好面子的人,《宣宗实录》里的记载看,他把皇帝的职责都进行的不错,该祭天的时候祭天,该祭祖的时候祭祖,该上朝的时候上朝,该见大臣的时候见大臣,待人亲切,态度和蔼,把那些老臣忽悠的一愣一愣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你卖了你还乐呵呵地为他数钞票的这种;杀人的时候不眨眼,将自己的亲叔叔灭了门,还装出一副仁至义尽、迫不得已的样子。

  朱瞻基做事有章法、有思路,态度坚决,知道从何下手,不达目的不罢休。知道兵马未动舆论先行,知道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宣传工作做得好,事情做完要写个总结,广而告之,树立自己的英明形象,抢占舆论高地。看明史关于宣宗的记载,你也会觉得此君英明神武,人才难得。笔者总以为这些记录是朱瞻基刻意为之,但朱瞻基确实是深度臣心,大臣站在朱瞻基这边。感觉记载处处站在朱瞻基的立场上,这在明史里是不多见的。

  朱棣将亲侄子朱允炆绝了后,可是当初也还留了一个“建庶人”没有杀,但朱允炆终归绝后。这回,朱棣自己的孙子朱瞻基将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灭了门,老二儿子朱高煦家的12个孙子一个不留,这也算是朱棣的报应。如果单从权术的角度,朱瞻基无疑是一流的权术大师,恩威并施,果敢决绝。上台之初杀老师,多是出于泄愤,要是换做中老年的朱瞻基,断不会因为这事杀了自己的老师,这件事肯定是朱瞻基后来挥之不去的心结。杀了二叔朱高煦一家,多半是处于不留后患的角度考量,二叔朱高煦武功盖世,智勇双全,而且早有嫌疑,不杀不安。但在叔叔朱高煦没有正式起兵造反的时候,御驾亲征把二叔朱高煦一家抓到北京灭门,实在不仁不义,二叔朱高煦和自己的父亲同父同母,12个堂弟,一个不留,干了这样的事,心肯定不安,废后的事在数年后都让朱瞻基发出“此朕少年事”感慨,灭亲叔叔一家的事他就能心安?这事肯定是朱瞻基挥之不去的噩梦。

  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片面考虑权术,将基本的仁义弃之不顾,往往适得其反。一个背负太多罪孽的人不可能长期保持内心的平静,长期的内心不平静势必影响身体的康健。1435年,37岁的朱瞻基被天带走了,天妒英才也好,作孽多端也好,所有的才华、所有的权术、所有的罪孽都一起埋进尘土。

  朱瞻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皇帝。朱祁镇土木之变改变了大明朝与瓦剌的军力对比,即使是这么大的动静,在我看来都比不上朱瞻基。他对大明朝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首先,明宣宗执政期间,大明的内阁正式有了票拟权,但是还就是这个时候,宫里的二十四衙门多了个内书房,太监正式成为了皇帝的助手,司礼监也有了对抗内阁的权利,批红。

  三杨内阁是明代负有盛名的内阁,在这个时候,大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三杨举荐了不少有能力的臣子,其中以山西巡抚于谦和南直隶巡抚周忱最著名。

  于谦是大明王朝的挽救者,而周忱则是对江浙地区的经济进行了一次改革修补,使得在永乐后期滥用民力之后快速的恢复了元气,重新成为了鱼米之乡。

  朱元璋时代开启了南北榜,但是宣宗时代分成了南北中三榜,对西南地区和中都的百姓多了几分照顾。

  宣宗时代放弃了安南,标志着大明王朝彻底转向了守势。

  另外宣宗时代没有任何大的战斗这就是最厉害的地方,他不向朱元璋和朱棣那样用自己的武功将蒙古人彻底打服,他用了另一种方式:挑拨离间。宣德九年,困扰了朱棣十年的阿鲁台被瓦剌的脱欢杀了。脱欢的儿子就是也先。

  唯一遗憾的就是,宣宗只当了十年皇帝就驾崩了。英宗时代的土木堡之变王振负大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正统年间也先一直在逐步的削弱明朝边境实力,甘肃和兀良哈相继被减除,英宗 *** 隔岸观火,这才使得明朝断了左右两臂,最后烧到了自己头上。

  明宣宗朱瞻基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在位十年期间有三杨、夏原吉、蹇义等贤臣辅助,兴利除弊做了不少事情。

  朱瞻基青年时期跟随祖父朱棣二清漠北,朱膽基随军出征亲历战阵,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

  朱瞻基是文武双全之君,曾经亲率数千兵马出塞外巡视,据说还亲手张弓搭箭射死三个蒙古人。

  朱瞻基的书法绘画艺术造诣也很高,留下来的《三羊开泰图》、《武侯高卧图》、《瓜鼠图》、《花下狸奴图》等都相当有水平。

  朱瞻基做的最好的两件事情,一是果断从安南撤军,放弃安南任其独立。

  二是停止了郑和下西洋活动,郑和下西洋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付出的是金银、瓷器、丝绸,换回来的是犀角、兽皮、长颈鹿,做的是赔本生意。纯属宣扬国威耀兵异域怀柔远人的面子工程,搞上几次的确是可以的,如果不知道休止就太劳民伤财了,郑和都跑上瘾了,根本停不下来。

  永乐朝安南黎氏作乱,杀尽皇族陈氏自立为王,朱棣派遣八十万大军下安南,将安南并入中国版图,但是越南人反抗斗争不断,虽有张辅四征安南三擒伪王,但越南人总是时断时续的造反,明朝只得不断遣兵派将镇压,明朝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近三十年,损兵折将耗钱费粮,最后安远侯柳升率领的七万明军在安南遭遇埋伏全军覆没,安远侯柳升身中毒镖而死。

  明宣宗朱膽基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力排众议,果断放弃安南任其独立,做得非常正确。

  明宣宗个人爱好喜欢斗蛐蛐,留下个“蟋蟀皇帝”的绰号,曾经下旨让苏州知府况钟给他捉蛐蛐,应该无伤大雅吧!

明朝皇帝朱瞻基有怎样的评价?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谁说正宫娘娘不吃香?这几位都是最受宠皇后

    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将李祖娥与西施、昭君、张嫣、张宝珠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五大美女”。鹅湖逸士认为李祖娥是「”不幸生于季世,又嫁高氏无礼之家,迭遭污辱,几至玉碎花残。”而后世却因此几乎忘记她的艳丽,其实李祖娥是「”秋波善睐,神光动人”,属于「”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4.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 ... 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但子婴不称帝而称王,最后也是惨死项羽手中。至于隋朝,今天小编给读者们介绍「”隋三世”,从知名度上,隋三世没有秦三世高,但秦三世已经降为王,隋三世还是如假包换的皇帝,他就是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大

  5. 真实「 ”余则成”:牛兰夫妇潜入上海,被捕后命运如何?

    作者:常辰哲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这对红色间谍,堪称现实版的「”余则成”夫妇。虽然看上去,这只是战争年代一个普通的间谍故事,因为在当时西方巡捕房和蒋氏大肆抓捕的背景下,无数革命者被捕遇害,他们的事情看上去似乎很普通。但是这起「”间谍案”,却几乎改变了历史走向。故事的开头很简单,也很偶然。1931年6月,新加坡,英国警察抓到了一个共产国际的联络员,约瑟夫。这个约瑟夫,是向马来西亚的同志转移经费的。

  6.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7. 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比「 ”安史之乱”更加严重

    唐朝中期曾爆发过一场险些导致大唐亡国的叛乱事件,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不过,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后果更严重的叛乱事件又险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历史上将这次叛乱称为「”奉天之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时年37岁的皇太子李适继承皇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出生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阶段,可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8.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9.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10.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随机推荐

  1. 梦见滑倒 梦见滑倒什么意思

    梦见滑倒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滑倒的详细解说吧。滑倒是损失滑倒是位置的降低,代表地位的下降。梦见自己滑倒或从高处滑下来,意味着自己会因为意想不到的问题受到牵连,会被降职。梦见和妻子一起滑倒,意味着双方形成了稳定的关系,会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商人梦见自己滑倒,意味着由于自己犯了低级错误,导致收入锐减甚至亏损。

  2. 适合12星座女的赚钱职业

    沉稳踏实的金牛座、细致精明的处女座、聪明谨慎的摩羯座很适合从事这份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温和善良的巨蟹座、神秘妩媚的天蝎座、浪漫多情的双鱼座很适合从事这份有着艺术气息的职业。

  3. 【聆讯】的意思是什么?【聆讯】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聆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25页聆讯是什么意思★「聆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25页用聆讯造句1.裁判***审理的案件数目,占所有***之冠,每年审理的案件,约占本地聆讯案件总数的九成。

  4. 从曹操墓被质疑看如何对待历史发现

    从曹操墓被质疑看如何对待历史发现有关“真假曹操墓”,近日在社会上引起诸多讨论。此前安阳考古专家提出六大“铁证”,确认河南安阳一大墓被称是曹操高陵,但随后质疑之声频起,曹操陵为何没有出土墓志?一系列的追问令曹操墓的真伪一时真假难辨。我觉得专家、网友质疑,并不过分,因为公众要的是曹操墓知情权,而且这种知情权是建立在公开透明、科学基础之上。

  5. 为何朱棣军中少有叛徒而建文帝的大臣却投降居多

    朱棣以其少量的精锐部队,经历四年时间,终究还是击败了建文帝。这无疑是为靖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朱棣强烈的危机感,而在姚广孝的撺掇下,燕王终于决定举旗靖难。这也是在靖难途中,很少有将领叛变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敌对将领主动归降朱棣。朱棣上马可以统兵、下马可以治国,这样的帝王,就像动物界中稀有品种,实属罕见。>>图5朱元璋>为什么朱允炆的大臣们大多数都投降了?

  6.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终于借个因头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宰相。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

  7. 梦见五彩的云 梦见五彩的云什么意思

    梦见五彩的云是什么意思?梦见五彩的云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五彩的云的详细解说吧。梦到云彩,就意味着生活中将会出现厄运,需要及早预防。梦到彩云,附近可能会发生流血事件,或敌人侵犯国土。梦中出现五色的云,是幸福的象征。梦见五彩的云案例分析梦境描述:一天晚上,小舞梦见自己在天上。

  8. 梦见刺梦到刺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刺好不好

    已婚男人梦见身上扎了刺,表示生活幸福愉快,家庭和睦。已婚女人梦见身上扎了刺,预示将会怀孕。未婚男子梦见身上扎刺,会娶一位性温和的女子为妻。梦见天然磁石梦到天然磁石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天然磁石好不好梦见敌人正在拔脚上的刺,是祥兆,预示你将战胜敌人。原版周公解梦被人签刺,大吉昌。《周公解梦》梦见被人刺,大吉;刺人,亦吉。

  9. 韶州法海

    韶州法海禅师,最初参见六祖慧能的时候,礼拜后问道:“请大师为我讲解即心即佛?”

  10. 四大美女有什么优点?才让世人铭记

    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而这四人又分别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雅称。>对于她们的优点,最基本的就是她们倾国倾城的美貌,然而历史上的四大美女并非只有美貌才让世人铭记,还有从她们身上流露出代表中国文化的:“忠、义、德、情”。>四大美女的美,仅限于东方的女性、仅限于东方的中国之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