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普贤行愿品》的往生思想

一、问题的所在《普贤行愿品》是唐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中的最后一卷,其要旨在于宣说普贤的十种广大的行愿,而归趣是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即经中述有临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其文如下: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①《华严经》的理想世界是毗卢舍那佛的莲华藏世界,而作为《华严经》一品的《普贤行愿品》的归趣却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该作如何解释呢?当然,《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也有往生之说,但那并不特指某一净土,而是旨在往生一切诸佛的净土。例如《贤首品》中所说“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勤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②,《明法品》中所说“所闻十方严净佛刹,悉愿往生”③《十行品》中所说“随诸方土有贫穷处,菩萨愿往生彼”等④,都是指往生一切诸佛世界,而不专指往生某一净土。但是《寿命品》中有一段经文,对释迦佛的娑婆世界、阿弥陀佛的安乐世界、金刚界的圣服幢世界、贤首佛的胜莲花世界等的时间长短作比较,前一世界的一劫相当于后一世界的一日一夜,把阿弥陀佛的净土视为仅胜于娑婆秽土的最劣的净土,认为胜莲花世界是最胜究竟的净土。⑤胜莲花世界即莲花藏世界,是《华严经》的理想世界。这就可见《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也没有把阿弥陀佛的世界作为最高理想境界的世界。当然《六十华严》中也有见阿弥陀佛的记述,例如“或见阿弥佛、观世音菩萨,灌顶授记者,充满诸法界”等⑥。但是,这里所说的见阿弥陀佛,是“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的见,也就是如同《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基于空思想的一种见佛,这种见佛不是往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文殊师利发愿经》等《华严》的眷属经(支流华严)中,却有见阿弥陀佛和极乐往生的记述。如《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土中,常见如来,亲承供养”⑦,说的是往生阿FDA2佛的妙喜世界和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这一经文也见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⑧,不同的是“境界分”在见佛的情况下是指阿弥陀佛、阿FDA2佛、毗卢遮那佛,在往生的情况下是指往生阿弥陀佛和阿FDA2佛。《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也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闻此修慈经者,则能销灭无始时来诸恶业障,离众病厄,为一切人所爱敬。于其中间、或至临终,必得奉见十方诸佛,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入于陀罗尼门,其心安稳,无有死畏,永离一切诸恶道苦,必生清净极乐佛国”⑨,明确述有往生极乐。这就说明《华严》眷属经中有着见佛和往生的思想。《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所说的唯心见佛的空思想,到了《华严》眷属经中,逐渐趋向带有实践性的净土往生的内容了。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一般都认为是为了普及流传《华严经》的高深的教理,使之通俗化、民众化。10但是,这种普及流传的具体过程,至今尚未见有详细的论述。本文就此拟作如下探讨。二、《普贤行愿品》与《无常经》、《临终方诀》上述一段经文,华严宗的澄观(738—839)曾有如下的解释:谓报尽舍命,一切不堕,唯此愿王,引生净土。同《无常经》,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佗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11澄观的这一注解,未被历来的研究者所注意。其实这是解决《普贤行愿品》为何有临终往生思想的关键所在。澄观说这段经文同《无常经》,并且引了“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佗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这一偈句。这一偈句正是义净(635—713)所译《佛说无常经》中的偈句12,同时亦见于《无常经》的敦煌写本13。也就是说,澄观是在把《普贤行愿品》的临终往生同《无常经》视为同类的思想表现。《无常经》是义净于大足元年(701)九月二十三日译出14,实际译出年月可能还要早些。15该经由偈颂、经文、偈颂三部分构成,在偈颂中对众生难免无常的现实,特别是临终时的苦痛作了具体的描述: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众苦与死俱,此时徒叹恨。两目俱翻上,死刀随业下。意想并慞惶,无能相救济。长喘连胸急,噎气喉中干。死王催伺命,亲属徒相守。诸识皆昏昧,行入险城中。亲知咸弃舍,任彼绳牵去,……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16这里的描述同《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一切诸根悉皆散杯,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的描述类似,也许就是澄观所说的“同《无常经》”的理由所在。佐佐木教悟氏认为,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里,多见有《无常法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皆别离,有命咸归死),印度的国王、婆罗门、长者、教师、仙人、母师子等临终时皆唱此偈颂,可能这就是形成《无常经》的历史背景。17《无常经》中没有提及往生极乐净土。但是,《大正藏》本《无常经》附有一篇《临终方诀》,其中有临终时往生十方诸佛刹土的描述,而往生无量寿国则为其特举的一例:若见有人将欲命终,身心苦痛,应起慈心,拔济饶益,教使香汤澡浴清净,着新净衣,安详而坐,正念思惟。若病之人,自无力者,余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胁着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当病者前,取一净处,唯用牛粪香泥涂地,随心大小,方角为坛,以花布地,烧众名香,四角燃灯,于其坛内,悬一彩像,令彼病人,心心相续,观其相好,了了分明,使发菩提心。复为广说三界难居,三涂苦难,非所生处,唯佛菩提,是真归仗。以归依故,必生十方诸佛刹土,与菩萨居,受微妙乐。问病者言:汝今乐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乐生某佛世界。时说法人,当随病者必之所欲,而为宣说佛土因缘十六观等,犹如西方<>无量寿国,一一具说,令病者心乐生佛土。……扶彼病人,北首而卧,面向西方,开目闭目,谛想于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若临命终,看病余人,但为称佛,声声莫绝……为其亡者,读《无常经》。18这是为临终人举行的仪礼作法。其中提到为亡者读《无常经》,说明《临终方诀》作于《无常经》之后。又“十六观”、“北首而卧,面向西方,开目闭目,谛想于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明显地说明受有《观无量寿经》的影响。《临终方诀》很可能是西域地方编纂的一部经典。法藏《探玄记》卷四,在解释《六十华严》卷七《贤首品》中“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勤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一文时,有如下一段叙述:依西国法,有欲舍命者,令面向西卧,于前安一立佛像。像亦面向西,以一幡头挂像手指,令病人手捉幡脚,口称佛名,作佛往生净土之意。兼与烧香鸣磬,助称佛名。若能作此安处,非直亡者得生佛前,此人亦得见佛光也。19澄观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也有与此相同的记述。20这段叙述酷似《临终方诀》。所谓“西国法”,可能是《临终方诀》编纂之前流行于西域的一种临终时的礼仪作法。此外,法藏有一卷《无常经疏》。21说明《无常经》、《临终方诀》等有关临终往生的经典,早就受到《华严》教家的重视。综上所述,《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所没有的往生弥陀思想,可能到了《四十华严》时,因受西域流传的“西国法”、《无常经》、《临终方诀》的影响,这一往生思想便混入了般若翻译时所用的原本之中,以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的形式而作了广泛流通。三、《普贤行愿品》中往生的含义《普贤行愿品》的临终往生思想在长行中作“是人临命终时”,即指凡夫的往生;而在偈颂中却是这样说的:“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澄观在《疏》中说:即应改愿我二字为是人字,则无惑矣。今且依文,文则可知。22这是说,应该把经文中“愿我临欲命终时”的“愿我”二字改为“是人”二字,如能这样那就无惑了。澄观的意思是,净土往生不应是“我”即普贤菩萨的愿生,而应是“是人”即一般信徒的愿生。因为净土往生不是普贤菩萨的誓愿,普贤十大行愿中没有临终往生之愿。所以澄观提出要把“愿我”改为“是人”。澄观的这一见解,指出了《普贤行愿品》中普贤的十大愿同临终往生的关系不太自然。但是澄观并没对此深究,“今且依文,文则可知”,也就拖泥带水地一笔带过了。到了明末,云栖袾宏(1535—1615)对上述清凉大师澄观提出的应改“愿我”为“是人”的说法,作了如下解释:十愿长行俱曰善男子,则知是普贤劝发众生。今颂中曰愿我临欲命终,故清凉大师谓应以愿我二字作是人读之,则文义明显矣。人有因此疑普贤劝人,非其自愿,遂以往生专为凡夫。……不知菩萨自利利人,曾无二心,劝人如是,则自愿亦如是。又何疑乎。经云:佛告弥勒,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如弥勒者,皆生彼国,乃至无量佛刹菩萨往生。普贤何独不愿。23这是说,没有必要将“愿我”二字改为“是人”二字,菩萨自利利人,劝人往生,自己也往生。文中的“经云”,是《无量寿经》的异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诸菩萨往生一文的取意。24这样,《普贤行愿品》所说的往生的含义,不仅是指凡夫的往生,而且成了包括菩萨在内的普遍适用于上中下三根人的往生了。经云栖CC61宏这一解释<>,《普贤行愿品》的意义更加突出,后来之所以被编入“净土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的理由也就不难推测了。注释:①《大正藏》第十卷846页下。②《大正藏》第九卷437页中。③《大正藏》第九卷460页中。④《大正藏》第九卷466页下。⑤《大正藏》第九卷694页下、十卷339页下。⑥《大正藏》第九卷786页中。⑦《大正藏》第十卷911页下。⑧《大正藏》第十卷907页上。⑨《大正藏》第十卷961页上。10香月乘光《华严经寿命品の弥陀净土说とその展开》、《佛教文化研究》二11影印《续藏经》第七册765页下。12《大正藏》第十七卷746页上。13《大正藏》第八十五卷1458页下。14《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藏》第五十五卷567页下。15宇井伯寿《西域佛典之研究》399页。16《大正藏》第十七卷746页上。17佐佐木教悟《根本说一切有部と三启经无常经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 研究》一九——二。18《大正藏》第十七卷746页中下。19《大正藏》第三十五卷190页下。20《大正藏》第三十五卷623页中下21《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大正藏》第五十五卷1172页中。22影印《续藏经》第七册770页上。23《云栖法汇》二十三册《楞严摸象记·附诸经》“愿我临欲命终时”条。24《大正藏》第十二卷299页上。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普贤行愿品》的往生思想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甜密表白句子-感人的情话

    情人节,祝心中的你永远开心快乐!感动这世界有你与我这最美的存在!男孩要保重,女孩会思念。

  2. 陈情令阴铁厉害么?四块阴铁去向介绍

    想要完全掌控阴铁的力量也并非易事,如果达不到阴铁的标准还有被反噬的可能。蓝翼就是因为封锁阴铁导致深受重伤。目前阴铁被分成四块散落各地,原本各大家族都有保管一块,但温氏却想重新唤醒阴铁的力量,目前温家已经手握三块阴铁。陈情令阴铁厉害么?《陈情令》中似乎多了一次层身份,卷入到温氏的阴谋计划中。阴铁去向介绍阴铁的故事引出了蓝氏唯一一位女家主,“弦...术”的创始人蓝翼。

  3. 粤字开头的成语

    比喻少见多怪。

  4. 电视机故障前期有什么征兆

    现在估计每家每户都有一台或者多台电视机,而有的电视机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因此有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故障。然而,电视机在发生故障前夕,往往都会出现一些征兆,若能及时发现和了解这些先兆,及时进行检查修理,对于电视机的使用、维护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将是十分有益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说说电视机在发生故障之前会出现的种种现象。

  5. 项链读后感400字

    项链读后感400字参考读后感一:莫泊桑《项链》读后感无意中,在书架上发现了莫泊桑的小说集,抱着一种消磨时刻的态度简单的看完了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项链》。《项链》写的是教育部职员骆尔塞的妻子玛蒂尔德,她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把丈夫准备买鸟枪的四百法郎拿去买了衣服,又向女友借来一串项链。在晚会上,她的姿色打扮显得十分出众,男宾们都望着她出神。

  6. 乳腺癌的饮食调理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但通过研究、调查和分析,认为乳腺癌发病与生活方式、饮食、营养、热卡、肥胖等密切有关。

  7. 阿含经故事选(3)

    无学果表示已经成就解脱,不再有生死流转了。>四、本则故事,亦广泛地记载于各部律典。「我在僧数」,表示佛陀也是僧团中的一分子,与「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相应。>七、在尊者阿难的多次请求下,后来佛陀允许尊者摩诃波阇波提等女众出家,这是比丘尼僧团成立之始。

  8. 我的故事:丈夫出轨怎么办

    我的学佛故事:丈夫出轨怎么办2010年5月的一天,我无意中发现了丈夫手机中的一条短信“我天天抱着手机等你的短信,等得我好苦,我明明知道你是耍着我玩,可我就是忍不住,我恨你!”我丈夫还是不停地去陪她打乒乓球,我们有时十天都不说一句话,家里象个大冰窖一样。为了女儿高考,我只好忍受着,一年多后,2011年6月21日,早上七点多,为了一句话我丈夫把...机砸了,我终于受不了了,搬了出来。

  9. 蒙古帝国的实力那么雄厚,为什么这么快就四分五裂了?

    而元朝的前身,则是蒙古帝国。蒙古帝国不仅击败了宿敌金国,更打败了西夏,花剌子模。蒙古军队甚至把非洲列入征服的目标。蒙古帝国曾征服了当时的俄国,也就是莫斯科公国。可他们无法让当地人融入自己,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这种情况,虽然有利于蒙古帝国融入当地,更好的维护统治,但也有很大的弊端。这样一来,蒙古帝国的内部,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原本蒙古帝国就因为庞大的疆域,变得难以沟通。

  10. 乞富不乞贫

    根据佛制,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可是须菩提离开精舍后,总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须菩提听后,很谦逊地说:‘乞富乞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佛法里方便有多门,我们可以各行其道,不必强人同己。’须菩提的乞富不乞贫,大迦叶的乞贫不乞富,成为尖锐的对比。对佛陀的教育,须菩提虚怀若谷,很快地纠正了乞富不乞贫的做法。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