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奥斯曼帝国消灭东罗马帝国后,定新都君士坦丁堡。1922年,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欧洲势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宣告消亡。拜占廷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是欧洲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君主制国家。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廷帝国都城。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二世率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延续了一千余年之久的拜占廷帝国宣告灭亡。

一:帝国初识 1.1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年-1922年),一般称为奥斯曼帝国,由土耳其人(土耳其人初居中亚,后迁至小亚细亚,原为突厥小部族)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奥斯曼帝国国力鼎盛时期,势力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控制的领土东至里海、波斯湾,西至直布罗陀海峡,南至今日苏丹、也门地区,北至今日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地区,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大部分领土,幅员辽阔。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掌控东西方陆上交通、贸易核心线网达6个世纪之久。在帝国向外扩张中,直接促进了 ... 教在世界的第三次大传播,在15至19世纪是 ... 世界盟主。 奥斯曼帝国消灭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后,定新都君士坦丁堡。 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国力日趋强盛,领土范围在17世纪达到峰值。 奥斯曼帝国是15至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 ... 势力,但是盛极而衰,从19世纪世纪开始,国力趋于衰落,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于协约国而分裂。 1922年,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欧洲势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宣告消亡。 1.2 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帝国(另译: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17世纪,西欧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便引入"拜占廷帝国"称号,指称东罗马帝国)。 拜占廷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是欧洲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君主制国家。 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年-395年)临终前将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让其两个儿子各自继承一部分,其中东面一部即为东罗马帝国。 初期,拜占廷帝国疆域的主要包括巴尔干半岛、叙利亚、埃及等等,外加高加索地区一部分。经过不断扩张,在皇帝查士丁尼时期,北非以西、意大利与西班牙东南地区都已经纳入帝国疆土版图。公元554年,击败法兰克王国之后,拜占廷帝国国力达到顶峰。 君士坦丁堡(今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是拜占廷帝国都城。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 ... 二世率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延续了一千余年之久的拜占廷帝国宣告灭亡。 二:概况扫描 君士坦丁堡,筑于「 ”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环围的海岬之上,整座城市依地形而建,整体呈现三角形。北面是长约7公里的金角湾(亦称哈利奇湾),南面是马尔马拉海,向东是博斯普鲁斯海峡。 城市北部的金角湾,对于君士坦丁堡来说,若仅就 ... 防备角度看,几乎是没有任何防御压力。此外,沿海地区筑有牢固防御工事,金角湾入口处则有铁链封锁,而西面的陆地,则筑有两层坚厚城墙,且城外有一条壕沟。 总之,从防御角度看,君士坦丁堡位置险要、防御工事齐备,易守难攻。 公元1453年发生的君士坦丁堡战役,是奥斯曼帝国与拜占廷帝国之间的城堡攻防之战,也是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廷帝国的关键之战。 此外,就战役本身而言,君士坦丁堡战役是典型的、足以记入战争史册的城堡攻防战,也是世界战争史上震撼力极大的战役。 三:战役发展过程 3.1 初期的强攻战略 到15世纪初,拜占廷帝国的曾经强盛已是过眼云烟,帝国已处于衰落暮年。此时实际控制的领土,只剩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若干城市,外加孤地伯罗奔尼撒地区(与帝国的联系已经被奥斯曼帝国切断)。 1452年,随着周边地区先后被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实际上已是一座孤城,时时面临被围困的可能。 1453年初,奥斯曼帝国苏丹 ... 二世(1451年继位),亲率步兵7万多、骑兵2万多、战舰320艘,采取海陆并用、包抄围困策略,从海陆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企图快速攻陷、占领君士坦丁堡,彻底灭亡拜占廷帝国。 1453年4月2日, ... 二世军队扎营城外。他计划进攻狄奥多西城墙,那是构造复杂的、由城墙及壕沟组成的防御体系,也是君士坦丁堡唯一没有水防工事的西面部份。 4月6日,奥斯曼军队从西面发动对君士坦丁堡的强攻,用火炮、攻城锤和投石器猛攻城墙,同时,填平防御工事壕沟、架设云梯、城墙下挖掘坑道等措施并用。 虽然奥斯曼帝国军队发起全方位进攻,但是攻城过程并没有 ... 二世意料般顺利,反而是久攻无果。 因为,巨炮装填弹药极需时间,拜占廷守军能够在每次炮轰后修补大部份的破坏,所以尽管巨炮攻击城墙数周,却仍未能轰出缺口, 与此同时, ... 二世的舰队被拜占廷设置的横江铁索阻拦,根本无法进入金角湾,故而从海面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计略就无法实施,这在减轻拜占廷帝国整体防御压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奥斯曼帝国整体进攻压力。 此外,隧道战术也屡屡受挫,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拜占廷工程师设计并开挖一些隧道,让守军进入隧道消灭敌方;期间,奥斯曼帝国一位工程师被俘,酷刑之下,他供出己方所有隧道方位,随即,那些隧道均被破坏。 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多程度上是因为 ... 二世高估了自己军队的攻城效率,低估了拜占廷帝国上下的抵抗意志。 面对敌国疯狂进攻时,即便君士坦丁堡已是孤城,且没有国外友军支援,但是,君士坦丁堡军民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古斯(另译:帕里奥洛格斯)的率领下顽强抵抗、浴血抗敌,不仅在陆地战场上直接粉碎了奥斯曼帝国军队的西面攻势,且海上舰队也成功冲破奥斯曼帝国军队在海峡上的封锁。 3.2 强攻受挫,改变策略 进攻受挫、军队伤亡惨重, ... 二世决定改变策略,不再盲目强攻。 为了绕过金角湾入口处的防御铁索,首先,他买通热那亚商人,以便借道加拉太地区(热那亚人控制)进入金角湾,以便实施水陆夹击策略。 然后,调动军队5万,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之间铺设一条长1.5公里的圆木滑行道,一夜之间将80艘轻便帆船拖上海峡岸边,翻过山头,再从斜坡滑进金角湾。同时,在金角湾最窄处架设浮桥,并在桥上安置火炮。 5月29日,一切就绪,奥斯曼军队从海陆两个方向再次对君士坦丁堡发起总攻。 金角湾方向,用火炮破坏防御工事和轰击防守船只;陆地方向,总攻分成三波,采取弱敌的消耗策略。 第一波攻势,由训练及装备均较差的辅助部队执行,虽然失败,但是也达到了战略目的,因为他们的作用是消耗、削弱守军力量。 第二波攻势,主要由安那托利亚人执行,集中攻击西北部贝拉克奈城墙的其中一段,先前的炮击已经对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 第三波攻势,由 ... 二世亲率数万精锐新军执行,从西面发起进攻。最初阶段,守军凭借坚牢防御工事尚能做坚持抵抗尝试,但随着战事推进,负责防守重任的热那亚将领战斗中受重伤,并离开城墙阵地,终令守军出现恐慌与混乱,进而致使守军心理防线溃塌,最后导致阵地防线崩溃,最终, ... 二世率军从多处突入城堡。面对潮水般涌入城堡的敌军,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古斯不甘愿投降,脱下象征皇权的紫色皇袍,带领守军进行最后保卫战,浴血奋战,誓死保卫城堡,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古斯与部下战死于巷战中,城堡最后被攻陷,延续了上千年的拜占廷帝国就此灭亡。 四:攻陷城堡之后 4.1 掠夺 全力攻破君士坦丁堡后, ... 二世随循当时各方军队习惯,准许部下在城中公开进行粗暴抢掠等。同时,奥军士兵按照奴隶市场售价把民众分层级进行分隔,部分没有拍卖价值的老人及婴孩则被当场 ... 害。 他曾答应他的军队可以在城破后抢掠三日,而他也曾恐吓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古斯,如果抵抗,城破后城中平民将面对暴力、掠夺。 4.2 平静初现 虽然 ... 二世信守诺言准许军队进行限时掠夺,但他看到城中重要建筑遭到破坏后随即改变了想法,因为他不想接收一个完全被毁的城市,尤其是当中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 于是,限时掠夺许可指令下达24小时后便被废止,制止那些破坏性行为继续发生,避免更大、更严重的破坏。 不幸的是,即便仅仅过去短短的24个小时,城中已有大批居民遭受糟蹋、洗劫或沦为奴隶。 4.3 受降 奥斯曼军队攻破城堡后,君士坦丁堡许多小镇中有很多身份显赫居民向 ... 二世表示愿意归顺。 依 ... 传统,这属于自愿归顺、诚心诚意,所以这些小镇及村庄的居民与教堂不仅获免奥斯曼军队侵扰,更享有 ... 二世精锐新军专属保护的待遇。 4.4 帝国新都 总体局势平静后, ... 二世进城,采取列队仪式,享受当地居民献花之礼。 同时,君士坦丁堡成为奥斯曼帝国新首都,圣索非亚大教堂被改为 ... 教 ... 寺。 在 ... 二世自己眼中,他是罗马皇帝继承者,并以罗马凯撒自居,不过在别人看来,他更像征服者。 五:君士坦丁堡战役发生的原因 5.1 政治需要 ... 二世在1451年继位后,为展现威望、 ... 及政治才能,发兵吞并了嘎勒莽酋长国,同时延长了与威尼斯及匈牙利的和平协议,这些,让奥斯曼帝国贵族阶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信服。 不过,他的战略目标是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作为传说中的帝王之城,征服它,可以树立极高个人威望,且能够成为 ... 的英雄,即便是基督教徒,也会视其为强大帝王。 所以,对于 ... 二世而言,攻占君士坦丁堡,不仅可以巩固统治权力,同时能够极好地压制那些在他登位时制造阻力的贵族阶层、军官。 5.2 宗教需要 基督教徒长久统治着君士坦丁堡,既可将君士坦丁堡作为分裂奥斯曼 ... 帝国的前沿基地,又可将其作为西方基督教徒展示 ... 实力的标志。攻占君士坦丁堡,不仅可以消除这些威胁,同时能够以君士坦丁堡为据点,向西方传播 ... 教,扩大 ... 教的影响力。 5.3 经济利益 君士坦丁堡,位处东西方贸易的陆地枢纽,位置极其优越,若得到君士坦丁堡,就可以控制东西方贸易的陆地咽喉,这意味着巨大经济利益。 5.4 ... 安全 君士坦丁堡,位置险要、易守难攻, ... 安全价值突出。作为首都,从安全方面度量,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六:君士坦丁堡战役历史影响 6.1 欧洲的忏悔 拜占廷帝国灭亡,欧洲在深深忏悔。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是拜占廷保护、延续了西方文化遗产,是拜占廷成就了地中海的辉煌,是拜占廷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拜占廷凭借优越地理位置而充当了欧洲大陆的看守人,让欧洲人得以安心地发展。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防火墙的倒塌,他们该如何面对阴云密布的未来? 6.2 欧洲的灾难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在当时欧洲人看来,是大灾难一个。 首先, ... 教得以牢牢控制住通向欧洲大陆的桥头堡。 其次,是 ... 教对基督教的完胜,基督教信仰遭受重创,十字军曾经的荣光成了历史泡影。对于东正教而言,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导致直接失去了生存与发展阵地,从此只能扎根于荒远之地,尤其显得凄惨。 再次,地中海曾经的繁荣不复存在,往日的荣华只属于历史。 6.3 积极意义 学者普遍认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中世纪旧时代的结束,代表着欧洲旧宗教秩序的结束。 其次,很多希腊人逃至西欧避难,把希腊、罗马传统文化知识及书籍带至当地,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 再次,君士坦丁堡战役直接推动了火炮、 ... 的广泛使用。 最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导致连接东西方的主要陆上贸易路线中断,欧洲人不得不考虑经由海路通往亚洲的可能性,最终间接促成欧洲人发现新大陆。 无论如何,此后两百余年中,奥斯曼帝国始终像梦魇一样萦绕在欧洲人的心头,无助、无奈成为欧洲人的心病: 1514年,奥斯曼帝国征服波斯、叙利亚与埃及; 1526 年,奥斯曼帝国灭掉匈牙利王国。
本文标签:君士坦丁堡战役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奥斯曼帝国基督教奥斯曼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