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935年1月,有一位在南京读书的陕西学子返回阔别3年的故乡。这次关中之行,让他看到三年来关中的变化,也听闻了当时社会各界人士对陕西时事时政的看法。原文载于《新秦先锋》1935年第2卷第1期他返回南京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将这次经历详细写了出来,发表在了当年的期刊之上。西安火车站1935年抵西安时,天色已晚,为时约在八时左右。西安1935年次晨黎明即起,散步马路,徐徐而前,藉观市面情形。

1935年1月,有一位在南京读书的陕西学子返回阔别3年的故乡。这次关中之行,让他看到三年来关中的变化,也听闻了当时社会各界人士对陕西时事时政的看法。其中的种种细节,值得品味。 原文载于《新秦先锋》1935年第2卷第1期他返回南京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将这次经历详细写了出来,发表在了当年的期刊之上。 关 中 见 闻 记有 余1935年 负笈白下(求学于南京),忽忽间已三数年矣。每念故乡山川之胜,不禁神往,且闻自开发西北之呼声,嚣嚣尘上以来,陕西百般建设,突飞猛进,归陕一睹大槪,此余之久愿也。会有同学某君者,西安人,因事亟欲归家,邀余同往,并请抵西安后,下榻于其家,于是欣然应诺,遂与某君同道西行。 民国铁路旅客一月中旬动身,兼程西进。某君一路指手画足,谈古论今。其可令人捧腹而笑者,不能不笑;其可使人放声痛苦者,尤不能不哭。故每谈至邃密堂奥之处,声色俱变之时,一车旅客,莫不侧耳静闻,言念其状,良可慨也!旅途有此善言之士,实难多得。 潼关铁路,民国寒暄间,已远远望见潼关。潼关北带黄河,南依高山,城垣即依山而筑,险要异常。忆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语,此其地欤?车循山麓而上,行颇缓,已而入洞,洞长可五六里,出洞则已在潼关城中矣!复穿城而过,至城西之站而至。从此潼关天险,为之减损大半,然关山之雄伟,依然不减当年春色。 潼关至西安铁路线 民国 在潼换车,停约半小时,即直奔西安而去。沿途景物宜人,而太华骊山,尤能引人入胜。 西安火车站 1935年 抵西安时,天色已晚,为时约在八时左右。总计西潼一段,长不过二百余里,而车行则在七小时以上。某君因而叹曰:"吾辈出特别快之价,坐特别慢之车,不亦冤屈乎?"应曰:"此路新筑,慢为自然之理,天下乌鸦一般黑,岂特西潼一段为然哉?君不见杭江路最初通车之慢乎?"某君唯唯,旋入城。时夜深人静,所见尽是黑色一片。 西安 1935年 次晨黎明即起,散步马路,徐徐而前,藉观市面情形。过巷穿道,皆有行不通也之感,原来城内多条马路,同时并修,努力建设,由此可见! 东大街修路,1935年而筑路工人,多着灰色衣服,间有军官来往指挥,形若工头模样。初颇怪,询于左右,答曰:"此乃兵工筑路也。"闻而再视,始为豁然,盖闻兵士筑路消息久矣!惟今日始见耳。 西安城,民国西安为省会之地,四方会萃之区,人烟稠密,商业鼎盛。自陇海路展至西安后,百业愈见发达,闻化妆品之类,更可利市百倍,熙熙攘攘,俨若一大都会,繁盛之状,诚非五七年前所可及其半也。一行三人,载言载笑。未几,至端立门某牛肉馆。此馆开设有年,烹饪之法特别讲求,因此誉满全城,首屈一指,每晨满座,尽是垂涎三尺之客,后之至者,每每无立锥之地。闻此刻省中禁宰耕牛令未除,他家绝少牛肉,惟此家独为例外,如何如何?可想而知! 西安钟楼,民国食毕返寓,稍事休息,便中修书两封,继则出而访友,所谈多属私人事情,间亦涉及时政。晚餐由某君在家设宴,所邀多系一时才望,席间高谈阔论,各述所见所闻甚详。每谈至一问题,辄觉切中肯棨,指陈时政,颇有可取之处。爰特一一记之,以饷阅者。客曰:"自古君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故以我辈书生而谈政治,似有违背古人常情,且遵'金人三缄其口'之古训,绝口不谈吏治财政情形,然以吾人生为民国之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而不谈,不无遗憾!"言至此,忽然中断,低头深思,似有所触。 修筑潼关至西安铁路,赤水河铁路桥 1934年少焉,客复谈曰:"建设之道,首在交通,吾陕建设伊始,亦唯努力于交通事业之推进。陇海路展至西安后,路局方面亦精疲力尽,本拟至此稍缓,以待来日再议,然近有继续兴工,决展于咸阳者,盖当局有见于渭河一水之隔,每使人有万里之遥之感,若建铁桥通车,则不复为水所阻,内地各种建设,亦可因以促成,此其用意之所在也。至于公路,大体皆已完成,未完成者,刻仍日夜兴筑,幸赖经委会筹助有法,十七路努力兵工筑路,故各处推行,均极迅速。明年今日若能再转归来,君当见诸般事业更有进步于今日也。" 三原民治小学,民国又一客继而云曰:"年来吾陕教育,颇有进展之处,从前学生不读书之悲观现象,今已荡然除之。当局近且积极整饬各学校,统一名称,或以数字次第编之,或以所在地之地名称之,如中中改为第二中学,三中之改为三原中学,皆其例也。并闻军训一课,此后将特别注重,诚能如今日之努力不懈,则吾陕教育前途,或可大放曙光。惜教育经费依然短缺,充其量亦不过能维持现状而已,而新旧两派之争,迄今不能消除,凡此二事,皆美中之不足,吾尝引为遗憾之至!" 陕西省禁烟登记表,1935年 又云:"禁烟问题,为吾陕目前最严重一事,蒋 ... 前莅陕,曾亲命积极禁烟,当局奉行,不遗余力,且闻有三期禁绝之计划,此诚吾陕一大幸事也。惜省会所在之西安,依然公开买卖,烟馆林立,若每徒步旅社访友,辄见有人呼茶役买烟者,乌烟瘴气,令人有旅社去不得之感!余尝以为禁烟宜从西安做起,盖西安为众目观瞻之处,省会所在之地,凡此重大设施,宜为各县模范,西安不能禁绝,何况外县乎?"言讫,时已九点钟矣,于是宾主乃尽欢而散。 西安革命公园,民国明日,策马游郊外,参观车站工程。道过新城北,见有新建烈士祠,其前有二大墓东西对峙,颇壮观,初不知为何人之墓也。乃下马,徐步入内,见时人墨迹书翰甚伙,读之,始知为十七路纪念八年前坚守西安阵亡之将士也。忆当年情景,不寒而栗!若非陕军之沉着勇果,坚守不屈,则当时之陕西,必为北洋军阀之爪牙所据。诚若西安不守,是又不知今日之中国,复为如何之情势?一战有关大局,此其然乎?异日修史,将不知如何描写此处!? 西安"中正门" 1935年 观诸纪念文毕,复驰马直奔东廓而去。出中正门,此门为新近所辟,有出入两道之分,其与东西南北诸正门,显然有时代之划分,社会之演进,处处可见矣。考其所以命名为中正门者,恐亦与东城之中山门同其意义,纪念一代英豪而已。至站,见屋宇甚少,始知站房尚未兴筑,此刻仅土方之工程始毕耳。前见某报载其业已动工,知为误传。报纸之鼓吹社会事业,吾人固当寄以同情,惟其记载每每失实,使人不无一种不良印象,从此看报,将打五折矣!俄而,车从东来,笛忽鸣,马闻而惊,直奔东去,不能禁,亦无如之何,乃信其所奔,聊以"驰骋"二字以自解。约五里,马疲渐至,望之,已来至一古柏苍茂之大墓旁,因少歇。吾友见余所乘马惊而远走,恐有不测,继而驰马随后来,见余弃马坐地,以为坠马,乃急就问,告以无事,吾友始释然。于是縏马走入柏树丛中,读碑文纪事,始知此墓为革命先烈彭仲祥君之墓。彭君为人勇敢有智谋,民初奔走革命甚力,每闻乡人道其革命轶事,彻夜不倦。心窃慕其为人久矣!不意马惊至此,得瞻先烈葬地,此亦可谓意外之获得也。会有乡人至,为余等道此墓风水,谓此墓为卧虎穴,虎卧于高邱之上,头向城中,作怒视之状。余素不信阴阳家言,亦且不究风水之事,听其言,或为牵强附会,或为援引比附,故略点首唯唯,聊作半信之状。言时日已西落,暮色渐浓,旋即上马加鞭,赶入城去。 翌晨赴西关访友,见一墙壁有戒烟院字样,乃少停参观。所见标语文告,读之皆可惊人,大抵略与南京戒烟院无异,惟规模尚小,设备简单,萧条之状,门前可以落雀!走马观壁,未曾悉其为官方所办,抑为慈善家所创?但若资以戒烟,余恐中国历史再演五千年,西安烟神,亦不能因而绝迹!此后诚能扩大其组织,或可造福于社会,否则,亦不过徒拥戒烟院之虚名耳。归途行抵钟楼时,见行人车马接踵北行。初惊异,信步随之,至公共体育场附近,行人愈见拥挤,至此,始知当日西安某两篮球队作表演比赛也。 陕西省立女子师范运动员 民国 乃入内作壁上观者,藉觇其球艺如何?至则四面观者如堵,围得水泄不通,时党政军各界长官皆在场,秩序尚佳。但见战场之上,健步如飞,知已接触,急引领远望,始悉一方为西联,一方为高中,论球艺,两队俱属平常,结果则高中操左券矣。在场遇故友某,谈及西联体育会事颇详。据云:"西联体育会之组织,始于去岁,为时不过一载,会员已有二百余人,要皆西安各界酷嗜运动者也。闻此刻教厅本提倡体育之旨,健康民族之意,将拨地助欵,以扶助此会之发展,从此陕西醴育前途,或可稍见曙光。至论其内容如何?则队类颇多,组织亦尙完善,惜其收纳会员,几无限制,来者不误,任人可入,是以人数虽多,而堪于驰聘战场者,则寥寥无有几人,此后诚能在此稍加留意,当更有良好之成绩矣。"言讫,不无兴奋感慨,盖伊人亦西联一重要份子故也。约五日,乘汽车赴河北。(渭河之北,关中人称曰河北,非指黄河以北之河北省也。)西咸段公路尙平坦,车行稳而且快,惟尘土起兮,不胜焦苦之至。全车旅客,人人皆似坠缸老鼠,尘埃满面,对视几不相识,回顾左右,不禁愕然!旅途不便取镜自照,否则,又不知自己为如何模样也!?闻此路有铺设石子计划,以利商旅,果尔,则尘土决不如今日之甚矣。但其实现,又不知远在何时? 咸阳古渡桥梁全景,1935年车次咸阳,将渡河,初以为艰,幸冬季水小,有桥可渡,不然,又不知受尽多少麻烦!?忆前人有"咸阳古渡数千年"之句,余以为"古"字之上,尚缺"艹"头,若改为"咸阳苦渡数千年。"或可名实相符,不知智者以为然乎? 泾阳古城墙,民国 在咸阳少停,又有旅客上焉。继而复前行,由修石头渡泾河,入泾阳县境,但见泾惠渠干支东西相接,南北交错,昔日不毛之地,今则尽成良田矣。因与同车某老人谈其利,老人叹而谓余曰:"自泾惠渠开凿以来,地价飞涨,惜十 ... 时,原主多因饥寒交迫,供手让人,今日表面上之耕者耘者,虽仍多本乡人民,实则地之所有权,早已集中于少数富豪之手矣!"言毕,颇有不平欲鸣之气,后始知此老亦泾阳人,初因大旱,将其庄园田地贱价售于人,今日视之,自有无限感伤。呜呼!处今之世,唯有钱阶级处处可以投机,坐收渔人之利,此种不劳而获,若不收为国有,是诚社会最大之病象也。 泾原一段,路宽而坦,乘车疾走,犹如置身江南,盖以其路基极善,无尘埃扑扑之苦,且以水田一望无际,景致秀美故也。 三原县城,民国俄而,车抵三原,三原为河北重镇,市廛颇盛。民初景翼将军曾练兵于此,后成国民第二军,有众四十万,声威着于南北。当日三原,繁荣驾于西安之上,今则大非昔比矣。 三原县城,民国 抵三原时,适值废历腊月,闻城南腊八会甚盛,因往游焉。出南门,路狭人多,几不能行,其景况犹似电影院散场时也。 牲畜集市,民国 及到会,但见熙来攘往,盛极一时,与会入数,约有十万之谱;小摊交易,倍极拥挤。闻今岁牛马最贵,一牛可值百金,马尤过之,而群马尤能利市百倍。凡此种种,足以证明农村经济渐已恢复,购买力日益增大,此诚一良好现象也。 继而赴东里堡访友,便中乃游唐代半松园,园在堡城西,周围可百亩,其内柏杨苍茂,大者且可五围,靑山碧水,数泓小溪,茅屋几间,修竹丛松,前后左右,点缀得宜,恂一幅天然图画也。余尝游江南诸大公园,但未见天然之美,有逾于此者,游人移足此境,可以心旷神怡,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无怪东里一堡,文人雅士最多!惜于管理一道,每乏负责人员,无赖徇私之徒,且常损毁公物,每见花木栏亭破毁,不禁慨然!若以保存公物而言,县府似应稍尽监督之责。 蒲城县城,民国三日后,北走蒲城,过富平未停,至则日已晌午矣。沿途诸村镇,皆有民团驻守,盘马弯弓,俨若如临大敌!闻此刻各县均奉令举办民团,增加地方自卫力量,唯蒲富两县,最为完善,枪械弹药,堪称齐备。闻某言:入蒲富之境,可以道不拾遗,居民亦可夜不闭户。民团功用之大 ,由此可想而知!甚望当局督促其他诸县,依法办理,诚能使人民有自卫力量,则匪患可防之于未然,即令股匪窜入,剿之亦可事半功倍,公私两利,执有大于此者!? 永乐店大车店 民国 在蒲稍理私事,复返西安,至三原,改乘骡车,取草滩便道入省。过永乐店时,曾少停,参观合作社情形。时适该社发放麦苗借款,农民至者甚众,闻利息为一分二厘,其借自银行者,亦八厘也。此种利息,余颇以为过高,盖若本于救济农村之至意,复兴丽村之熟忱,则利息当宜愈轻愈善,何能如一般市面之商业性质?此种金融资本家支配下之合作社,依然不脱 ... 榨収之本色!此后农村经济若渐见恢复,可劝导当地农民集股,聚为基金,然后依合作社之法现办理;或由 ... 妥加督管,稍事改善,庶能达于合作社真正合作之目的。 西北调查团渡过西安城外的渭河 1933年 行抵草滩,渡河颇以为难。举目远望,一片黄色,凄凉愁苦之状,难以言喩!沿河荒地颇多,然树木却极鲜少,有之亦不过"十亩地中一苗谷,"点缀风景而已。前闻渭河沿岸荒地,有僻为林区之说,此说果能实现,则草滩万亩卢苇之地,亦将变为伟大之森林区矣。至省(西安城),天色已暮。入夜,气候骤变,大雪纷飞,移时,即有半尺之谱。噫嘻!天惠吾陕,今岁想必又是丰年!?因雪之阻,留二日,复离省东行,忽忽间又来南京矣。民二四年二月十五日 于南京本文由"终南山故事"独家整理发布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终南山故事"
本文标签:1935年西安南京西安建设考古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