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家如何学佛

四句口诀很高兴与大家见面谈心,沟通思想。今天我们所在的这个素菜馆,环境优美,我希望它能扩大影响,有更多的人来这里吃饭,通过佛教的饮食文化活动来体现佛教的慈悲精神,体现佛教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培养爱心的精神。这是吃素的目的所在,应该定好这个位。我不赞成把这里办成一个佛堂的样子,那样就有人不敢来了,一是怕与 ... 有什么关系,因为有人对 ... 和佛教分不清楚;二怕跟宗教挂上钩了。我们的素菜馆提倡的是一种心灵环保,吃素培养慈悲心,就是在做心灵环保的工作。作为在家佛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家庭的责任与义务,脱离了这些,你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信仰就没有地方落实了。什么是在家学佛的正确态度和 ... 呢?我曾经讲过四句话,这就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是修习生活禅的四个要点,四句口诀,也是在家学佛的人应有的心态。(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句话随便说说容易,可实际做起来比念经打坐、烧香磕头不知要难多少倍!你怎样把信仰落实在生活当中,或者说你怎样在生活中去把佛法的精神体现出来,这是硬功夫。佛法的引导方式正日趋多元化,有些引导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把它一般化了,推而广之就会出问题。因为用一种方式讲某个问题,它总是有一定的时间、环境、人物作为讲话的出发点。比如我今天讲这个素菜馆不必设佛堂,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讲的,能不能用到寺院里去呢?不能!在寺院里,宗教气氛一定要浓浓的,你们到那里去才会有感受,如果寺院里也不供菩萨了,你就不会去了,如果寺院里也没有宗教气氛了,那它的定位就错了。今天我讲的东西,它的精神在寺院里可以用,但是具体的操作在寺院里就不行了。所以我在这里讲的有针对性,也可说是有局限性。在家居士都有家庭、有亲人、有工作,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家学佛就是要把你的信仰和家庭、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结合起来,把两者融化成一体,成为不二法门,这是关键!现在我们在家学佛学不好,症结出在我们听闻佛法后没有认真去思考,没有真正领会佛法的精神,得一点皮毛,一知半解,或者到寺院走了几趟,看到出家人好象不食人间烟火,于是回到家里依样画葫芦,照此办理,那就错了。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宗教界人士举行了一个揭批 ... 的座谈会,基督教的丁光训主教有一个谈话,很有深度。他说, ... 所做的一些事情不是从人性出发的,而是要泯灭每一个练功者的人性。比如说,它一切皆以是否同意 ... 或者是否练 ... 作为划线,如果是练 ... 的人,就视同兄弟;不练功的人都是魔;不管你是谁,夫妻也好,父母也好,兄弟也好,只要不练他的 ... ,都被视为魔。 ... 把我们社会的共同标准给抹 ... 了,这个共同标准是什么呢?就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往往是超越一切信仰、一切阶级、一切世界观的。比如说,子女要赡养父母,这是自古以来天经地义的,不管你信什么教,这条公德都不可以违背。此处体现的是什么思想呢?实际上是我们儒家的孝道观。佛教传入中国,比丘、比丘尼辞亲出家,脱离了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受到儒家的指责与批评。传法的大师们注意到这一点,就强调“孝名为戒”,你能孝道就是戒,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不接受这一条,佛教在中国就没办法传播。因为“孝亲观”是中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它确实有利于家庭、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定,所以佛教接受了这个思想。但是 ... 否认这个人性的爱心本质,于是就发生了儿子是练功的,因父亲不练功,儿子就拿起铁锹把父亲打死的事件,报纸上登过这样的事情,乃至天安门前的自焚事件,惨绝人寰。母亲带着十一二岁、十八九岁的孩子一起去自焚,人性完全扭曲了,走进了信仰的误区。丁光训主教谈到这些,并结合基督教的实际情况,提醒我们每一个宗教都要严肃重视这个问题,不要走进信仰的误区。虽然宗教从整体上讲,能够和人类社会相适应,能够引导人类社会正确地生活,过一种净化的生活,但是也有出偏的。他举例说,要正确认识基督教神学思想里所宣传的末世论。末世论就是说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 ... 也大肆宣传末世论,他说地球本来是马上就要爆炸的,由于 ... 托付他,一定要让地球推迟爆炸(众笑),他说他现在专门在做这件事,他的书上曾这样说,这就是末世论的反映。湖北省有二十多个信基督教的农民,受了末世论思想的影响,说地球马上就要毁灭,基督马上就要降临,于是把家里的猪、牛、鸡统统宰 ... ,吃光、卖光,然后躲到深山里去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等待基督的降临。他们在山洞里住了一年多,没吃、没穿,都不成人样了,后来有人无意中发现这群人,然后报告部队,最后费了很多周折才把他们找回来。当然,他们在山里也没有做什么坏事,只是陷入了思想信仰上的误区,把人生的责任和义务完全抛开了,企图去过一种脱离人类、脱离社会的生活。佛教界有没有这种情况呢?个别现象不能说没有。比如有人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象明天就要走了,在家里等着阿弥陀佛来接引,既不出门,也不想干活,对妻子、孩子也不理睬。石家庄有一位女居士,是一个知识分子,人非常热情,也很懂道理。但就是很执着,要把寺院的生活搬到她的家里去。如同世间的家庭生活不能搬到寺院里去一样,寺院生活也不能照搬到家庭里,但她却硬要照搬。她的丈夫是一位机关工作人员,人也非常好,他很耐心地劝说妻子,她都不听,最后他就到柏林寺找我谈话。说他妻子信佛后,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家庭责任、义务不尽了,丈夫孩子不管了,有时候班都不好好上了,书也不好好教了,到处跑寺院,她这样做对他影响很大。他说得非常恳切,请我一定要好好教育他的妻子。我对他说,这是我们引导上有问题,希望他谅解,并请他回去后叫他妻子到柏林寺来一趟。这位女居士来后,我告诉她,居士就应该守居士的戒,居士不能完全过出家人的生活,当然出家人也不能完全过居士的生活,这是一样的道理。我说,你有这么好的家庭,这么好的丈夫,不能弄得妻离子散。历史上儒家曾批评佛教:入家破家。可是佛教并没有告诉我们每一个信佛的人都要像出家人一样生活,佛教告诉我们要按照你所处的位置,按照所受的戒律,把你的信仰定好位就行了。经过几次做工作,她转变得很快,她丈夫又来找我,表示感谢,说她现在在家很好,也好好上班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这在于我们有些法师引导上不能对机,听的人又不善于活用而走偏了。比如有的法师说信佛就必须马上吃素,不能吃肉了,或者你信佛之后要马上受五戒,受了五戒以后再受菩萨戒,不是根据个人信仰的不断提升,并在取得家人认同的前提下逐步提升信仰的层次,而是一种生搬硬套,强人所难,这样就容易出偏差。从这个素菜馆应该怎么办说到我们在家学佛的人应该怎么修,都是讲如何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的问题。我不赞成在家居士不问情况每家每户都要设个佛堂,每家每户都要烧香。有位居士开装修公司,他跟我说他在公司请了两尊1米多高的菩萨,还要贴金。我说你是在修庙?还是在办公司?信佛的人有多少搞得起房屋装修?你的客户中信佛的人比例有多大呢?你必须面对全社会,面对许多不信佛的客户,你应该用佛教的精神去热情、优质地为大众服务,不能走形式。客户到你公司一抬头看见两尊菩萨,可能扭头就走,不谈了。人家产生了疑虑,还跟你谈什么生意呢?有时候你们思想上那一点窍开不了,就阻碍了你们弘扬佛法的道路,路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超走越窄,最后走进了死胡同。我们要领会佛法的真精神,把这种精神付诸实践,身体力行,不是走形式。我们许多人似乎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会读个老三篇,背几句语录,老三篇照样在背,却不能对号入座。这都是形式化的东西,不能这么搞。如果老板能够设身处地体贴职工的疾苦,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管理企业,这个企业一定会管理得很好。日本人把四摄法看做是经理管理企业的四条基本原则。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条是菩萨的精神,菩萨的思想,但我们往往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应该这样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先反省自己做到了哪些?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做些什么,一定要把这个位定好。我在柏林寺提倡“三自精神”,就是“自觉、自由、自在”。我刚提出这个问题时许多徒弟都反对,怎么能自由、自在、随随便便呢?我说,你们理会错了,首先是自觉,这是素质教育,每个人都自觉了,他才真正自由、自在了。自觉意味着什么呢?自觉就是每个人要认识自己,为自己定好位,每个人都定好自己的位:我有什么责任?我该做什么?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都能够时时刻刻去主动落实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你说他能不自由、能不自在吗?他一定是自由、自在的!我们提倡的“三自精神”,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才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同。并不是我这么一说,大家就能够自觉了,还是要去督促、去落实。我们带头的人必须首先自己做到自觉,如果我们自己不自觉,只要求别人去自觉;我们自己自由、自在的,而没有自觉,叫别人怎么能够自觉?学佛学到自觉的程度很不容易。早晚打坐几支香、念几个钟头的佛号,念几个钟头的经文,那还算容易,唯独把信仰落实于生活当中不容易,但这正是我们修行的着力处啊!(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我们的思想往往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今天的事很少想,当下的事想得更少,总是在追悔昨天或幻想明天,这就是脱离实际。要知道,一切事情,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长,当下是基础,今天是基础。明天你赚一百万,是从今天赚一份钱开始的,如果今天这一分钱你不赚,明天的一百万你别想得到。你说明天我要走多少多少里路,今天我寸步不移,行吗?所以说,抓住当下就是抓住机遇,不晓得抓往当下的人,永远都抓不住机遇!修行也是这样。着力照顾当下的心念,清明自觉,清净无染。分分秒秒如此,心心念念如此。久而久之,就能把握自己,灵明觉照,当下自觉,当下自在。我们不是为学佛而学佛,佛法也不是为佛法而佛法,佛法是一种教化,它是希望将众生教而化之,光教了不化没有用。什么是化呢?化就是改变。现在不是在讲什么电器化啦,现代化啦,这个化就是改变旧的面貌,实现新的面貌。化有两重意思,一是动词,一是名词,名词是动词的结果,先“教”而后达到目标,那就是“化”了。“化”要从当下开始,在当下来展现,离开当下去谈“化”,寄希望于将来的“化”,死后的“化”,都是说食不饱的。(三)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作为在家学佛的人来说,首先是要建立一个佛化的家庭。这里大家别误会了,建立佛化的家庭,并不是说家里供满了菩萨就是佛化家庭,而是在家庭里充满了佛教的精神,有礼让,有关怀,有爱心,这才是佛化家庭的内涵。小孩看到母亲来了,赶快迎上去;母亲看到小孩来了,赶快亲两下,这就是爱心,这就是佛化家庭的精神。看到小孩都不理,“你别打我的闲岔,我正念佛呢。”你看看,这行吗?要有爱心,还要学会用佛法来净化家庭。因为我们的爱心往往是一种很狭隘的情执,你要把这种爱心提升到慈悲的精神上来,把爱心扩展开来,由近及远地扩展到更多的人身上,它就不是情执,而是慈悲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对他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没有任何目的,是本当如此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做,家庭一定不会有矛盾,一定是个团结、和睦、幸福、佛化的家庭。你别看有些人不信佛,家庭生活却非常融洽,那也是在体现一种善的精神,善法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体现出来了。一个佛化的家庭,一定是个非常清净的家庭,一定是妻子守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丈夫守丈夫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子女各尽其责,各得其所,那必然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作为在家佛弟子,首先自己一家人要生活得和好,你自己家庭生活和好了,才会影响邻里,才有精神和精力去帮助他人,你自己家里都搞不好,成天争争吵吵,打打闹闹的,你去给别人讲佛法,人家说你先讲给自己听吧,你自己做好了再说,必须以身作则。因此,将佛法融化于世间,首先要从家庭开始,家庭是世间的一部分,世间是什么?用佛法的眼光看,烦恼就是世间,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就是息灭烦恼,得清净自在。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菩提从哪里来?菩提从烦恼中来,烦恼息灭的当下就是菩提;烦恼炽盛,菩提就没有了,所以菩提就是烦恼的觉悟。我们信佛一定要理性化,要多领会佛法的实质。要知道,离开了烦恼,就没有菩提,离开烦恼到哪儿去找菩提呢?到哪儿去找佛法呢?也可以说,没有世间就不需要佛法了。佛法的作用与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沉淀世间的烦恼,能够净化世间的烦恼。如果我们学佛数年,烦恼来了却不能对治,学佛有什么用呢?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我们学佛要以佛法的心态来学佛,如果以世间的心态来学佛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以佛法的心态来学佛就是解行相应。行什么呢?行我懂得的那点东西,行我知道的那点东西,如果你知道的那点东西而不去行,那永远都是理论脱离实际。想吃,你不去动嘴,你肚子永远是空的,你说这个茶好啊!好啊!就是不去喝,你总是干渴的!(四)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最后一点,就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讲这句话,几个字脱口而出,很容易,但是落实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也只是高山仰止,朝这个方向努力而已!这是很难的事情。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就是要时时刻刻知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没有一分一秒、一呼一吸的时间离开了大众,离开了社会。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尽那么一点点责任,那么其它种种责任靠谁去尽呢?比如说,我们的车一出门就有一条路,走到哪里都有路,谁给我们创造的呢?是大众!什么事情都由我们自己去做行不行呢?不行!社会是整体的、互相依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滴水难成河,独木难成林,这是个简单的道理,认真体会落实就不简单了。那么,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的精神是什么?就是时时刻刻对大众怀有感恩之心,报恩之心。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都对我有恩,我都要对他们感恩。我们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唯我独尊,我执太重。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越是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总是越谦虚。而那些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的人,往往是没有力量的人,因为没有力量才会装得自己有力量。什么人有力量呢?就是能够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人,能够真正走群众路线的人。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时时不要脱离众生。佛陀曾讲过:佛在僧数,佛是大众的一分子。为什么我在柏林寺特别强调,要每个僧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要养成僧格,要融入僧团?因为佛陀都要融入僧团,我们每一个初出家的人,更应该融入僧团,这是日后将佛法融入世间的开始。前面讲的四句话,把佛教的一切修行都包括进去了。这四句从原则上讲,出家人、在家人都通用,但在具体操作上,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操作 ... ,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操作 ... ,但是其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回答问题问一:佛教认为算命是外道,不提倡这一套,但是社会上有些算命的人算得很准,于是有人有种宿命论思想,生活态度变得很消极。我的一位朋友,她与男友本来相处非常好,很相爱,但后来查出两人属相不配,不敢与其交往了。请问师父,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算命?答:命运到底有没有?应该说有,你过去种了恶因,你就要感受恶果。怎样让这个恶因不成熟或推迟成熟,而让善因能够及时成熟?恶因与恶果之间并不是一个直接的关系,这中间还有一个缘,即条件。因果的成熟是要通过一定条件的推动才会变成现实。不管善因也好,恶因也好,都是一样,通过我们现在的努力,其目的就是要给善因的成熟创造正面的条件,给恶因的不成熟创造负面的条件,用佛教术语来说,就是使善因具缘,使恶因缺缘。你做善事,就是使恶因缺缘,同时也就是使善因具缘。我们现在修行就是做这件事。我们要相信,我们无始以来做了许多的善事,种了许多的善因;同时也种了许多恶因。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为什么会来早或来迟?那就是缘的关系,创造了什么样的缘,就会有什么样的报,就看善因成熟的条件多,还是恶因成熟的条件多。所以大家不要管过去怎样,即使我们过去造了许多恶业,害怕没有用,你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行善积德,现在的努力既能改变过去,也能够开拓未来。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如果不抓住这个关键,要转变我们的命运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必去算命。算命到底准不准呢?有一些可能准,准了以后怎么办?算了命知道我明天会有恶运,不好的事情会出现,积极的态度就是赶快做善事,让明天的恶不至于成为事实,而不能因算命而消极,消极的人生态度是不对的。你们都看过《了凡四训》这本书,那是一个改变命运的非常好的例子。其中有两句话:命由已立,相随心转。大家要时时刻刻地记住这两句话,将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假如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命运不可以改变,那修行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努力有什么必要?那样也就没有因果了,正因为有因果,所以命运是可以转化的。问二:我想问学佛与素食的关系问题。我家是双职工,孩子的姥姥做饭,我们每天下班较晚,回来饭已做好了,假使我要吃素的话,就要麻烦姥姥每天多炒个素菜,做为学佛的人,应该让大家生欢喜心,我却麻烦了老人家。如果不让姥姥炒素菜,她做菜总会放些肉,那样又有伤慈悲心了,这不就矛盾了吗?怎么解决呢?答:我觉得不要把吃素和学佛必然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家学佛,没有这个必要。要知道我们中国的汉传佛教提倡素食,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佛教徒基本上是吃三净肉的。三种净肉,所谓不见 ... 、不闻 ... 、不为已 ... 。当然我们非常赞叹吃素,但是并不要勉强每位在家佛弟子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必须吃素。所以我刚才讲,不要一学佛就在家里摆一个佛堂,然后就是我要吃素,你看看我现在学佛,我有慈悲心了!其实不见得。还是家里做什么菜,你就吃什么,你不要给孩子姥姥提要求,更不要让她明天 ... 只鸡,后天买点海鲜,你遇到什么就吃什么。然后你可以慢慢告诉她,希望她不要买活的鱼回来宰,不要买活的鸡回来 ... ,逐渐地影响她,培养慈悲心;在吃的时候,不要以贪心去吃这餐饭,没有贪心,你是以无记心去吃这餐饭,你的慈悲心才不致于受到伤害。如果说这东西好吃,希望明天做得更多一些,这就是恶业了。不要生贪心,而要以惭愧心去吃这餐饭。等待家里人都认同你了,老人、妻子、孩子都觉得你现在学佛了,更爱他们了,更关心他们了,你的言行他们都愿随喜,你怎么做他们也怎么做,那时你就有影响力了,你再和他们商量,可不可以吃素啊?可不可以隔七天吃两天素?慢慢来,大家容易接受。我给你们讲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故事。香港某大学的校长是信佛的,而他的太太却信天主教,因为他太太的家庭是一个天主教的家庭。他自己信佛,但他却每个星期日都陪他太太去天主教堂,长年如此,由于他太太没有改变信仰,所以他就没有受皈依,他只是在修行、学佛,却没有受皈依,他的太太看到他信佛非常虔诚,而且表现非常好,受到感化,他太太也就慢慢不去天主教堂了。都六十多岁的人还改变了信仰,后来在征得太太的同意后才皈依了三宝。看看人家是怎样做工作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意孤行,要重视教化人的方式 ...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慢慢达到认同和一致。问三:接触佛教后,觉得佛教博大精深,于是产生一种愿望,想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经典和修行,但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工作、家庭都非常繁忙,怎么办?答:请问你们当中有多少人准备当佛学家呢?没有想过吧,你一定还要做好你本身的事业。佛学不管多么博大,多么精深,就像大海一样,只要我们能够尝到大海中的一滴水,就知道整个海水都是这个滋味。这里的重点是你必须根据已知道的那一点点,去认真地落实,慢慢体会佛法,学习佛法的精神。佛法的千经万论,说的是什么?就是讲净化我们的心灵,改变我们的人生。佛教有四句偈,它包括一切的佛法,这四句偈,你一辈子、两辈子、三辈子都不能完全落实。这四句偈成了我们学佛人的口头禅,人人都会念,但几乎人人都不能如法去做。这四句偈是什么?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佛法说来说去,就是在诠释这四句偈。这四句偈是一切诸佛的共见,过去诸佛所说的法离不开这四句,现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也离不开这四句,未来诸佛说法同样离不开这四句。所以你们年轻人工作很忙,你们要做事业,不是要作佛学家,不是专门从事佛学研究的,你们可以有重点的学一两本经,能够自己去行,去受用,这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学那么多。当然,如果有条件,有时间,一年抽一两周去寺院里住一住,专修一段时间,那当然更好。但是不要因为学习佛法,而把事业都放弃了。要在做事业中落实佛法,把事业当成佛事来做,把做好事业看作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这本身就是修行。——净慧老和尚在北京“荷塘月色”素餐厅用餐时方便开示(2001年3月12日 晚)(明进、明嘉根据录音整理)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家如何学佛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失恋后的签名 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曾经拥有过-感人的情话

    八、狂欢,不过是一群人的孤单。

  2. 屈尊就卑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qūzūnjiùbēi【解释】原指降低尊贵的身份以就低下的礼仪。现用来形容委屈自己去屈就比自己低下的职位或人。【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屈尊就卑”

  3. 不想哭泣,眼泪却一直不停一滴一滴往下滴-感人的情话

    十七、说你再靓也是姐的品十八、如果我爱他,我选择尽一切可能让他感觉幸福。

  4. 梦见找不到东西

    周公解梦梦见找不到东西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找不到东西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羊质虎皮是什么意思?

    【拼音】yángzhìhǔpí【解释】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出处】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例子】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相关】百度“羊质虎皮”

  6. 给女友的晚安短信 如果爱不曾来过

    爱的,不要让我等他久.我先去月亮婆婆那等你啊.你快点进如梦乡来找我.我爱你.嘿嘿!唉,还是说声晚安吧,祝你不要在梦里遇见我.我怕你不愿醒来,哈哈哈!如果爱不曾来过,如果梦不曾碎过,如果心不曾疼过,那么我,是否还是你认识的我?手机快没电了,等不到妹妹得短信了.妹是不是和我样遗憾呢?向你道晚安了,乖宝贝好梦!

  7. 文件深潜:一名大屠 ... 幸存者在美国找到希望

    每个人都希望在国家档案馆看到《独立宣言》、《宪法》和《权利法案》。但是,当73岁的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迈克尔·普帕(MichaelPupa)接到通知说,他去美国的个人文件将在一个新的展览上展出时,他的反应,他说,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完全惊奇。”相关内容通过埃利斯岛牛仔和...的食品附件:《美国之门的面孔和故事》在2012年9月4日之前的档案馆中,使用原始文件“历史的原始材料”,馆长布鲁斯·布斯塔

  8. 古人炒菜用什么油?古人的油是什么样的?

    炒菜需要放油,这一点我们都知道,而且不同的油有不同的味道,炒出来的菜也是不一样的,油对于一道菜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古代人炒菜用的油又是什么做成的,什么样子的,他们炒菜放油和我们现在放油的步骤是不是一样的呢?炒菜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的,因为炒菜需要用到的器具和其他的烹饪方式需要用到的器具是不一样的,它需要用的是金属炊具。

  9. 梦见目击者是好事吗 梦见目击者预示什么 – 周公解梦

    目击者是指亲眼看见或曾经看见某事或某物因而能够作出第一手报道的人。那么,梦中的目击者也是不好的象征吗?那么,梦见目击者预示什么?如果梦者在梦里扮演了目击者的角色,比如在一场事故中,这可能表现了他的观察力,他必须十分重视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但梦境也可能使梦者和权威人士的交往成为问题。如果梦者作为目击者而陈述证词,暗示着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或信念说明理由。梦见干面包是怎么回事梦见干面包的寓意–周公解梦

  10. 梦见水潭水很浅

    周公解梦梦见水潭水很浅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水潭水很浅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