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春秋分别指:1.春秋(史书),儒家五经之一,为孔子据鲁国史书修订,借由记载各诸侯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逸周书2.春秋时期,中国东周的一个时期。

左传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左传》是通过叙述春秋时的具体史事来说明《春秋》所记录的纲目的。《左传》在西汉时属“古文经”,并成为“古文经”中的主要经典。其后《左传》的地位逐渐超过《公羊传》和《穀梁传》。清人洪亮吉作《春秋左传诂》,则对杜注多所指摘。近人杨伯峻作《春秋左传注》,简明适用。《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

公羊传

《公羊传》与《左传》、《穀梁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公羊春秋》作为家学,世代相传至玄孙公羊寿。戴宏《公羊传序》、颜师古《汉书注》认为公羊子名高。如《公羊传》载,宋襄公不击半济、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是“仁义”之举,并不因其兵败受伤而讥讽。《公羊传》认为在人面临生死存亡的情势下,可以允许违反礼法制度的权变行为,但要以“自贬损,不害人”为基本原则。《穀梁传》与《公羊传》同属今文经。

国语

《国语》,杂记中国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瞽矇讲述的史事被后人笔录成书,称为《语》,按国别区分即为《周语》、《鲁语》等,总称为《国语》。三国时吴人韦昭为《国语》作解,总结了汉代学者注释的成果。《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战国策

概述《战国策》中的权变故事,大体可分作两类。刘向依其国别,略以时间编次,定名为《战国策》33篇。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部和《战国策》类似的书,整理者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的版本大致有两个系统。此后,中外学者研究《战国策》的不少,或零篇短札,或巨制宏文,各有所获。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诸祖耿有《战国策集注汇考》,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由于竹简散乱,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竹书纪年》的整理仍存在争论和问题。因此,《竹书纪年》当时有初释本和考正本两种,战国策也可称为荀和本和卫束本。元末明初和明中期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清代以来,据今本研究《竹书纪年》的人很多。此后,王国维在朱书的基础上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山海经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郭璞《山海经传》。根据《山海经》的记载,黄帝是西方的天帝。但是《山海经》关于帝俊的12条记载,没有一条与经中其他天帝的事迹重复,而且帝俊的名号往往与其他天帝在一篇中同时出现。可见他是《山海经》中独有的天帝。

世本

《世本》,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史书。为避唐太宗...讳,唐代改称《系本》或《代本》。《汉书》谓下迄春秋,但有的本子记事至秦末,当为后人续补。现存佚文称赵王迁为今王,说明是赵国的著作。赵王迁在位8年,相当于秦王政十二年至十九年,续补的本子应成于这段期间。宋代目录书不著录该书,高似孙《史略》说他曾有辑本,说明当时即已失传。清钱大昭、王谟、孙冯翼等皆有辑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汇印为《世本八种》。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成分,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族分布、迁徙的历史和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时期中西交通径路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清檀萃有《穆天子传注疏》。后有丁谦《穆天子传地理考证》、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进疏》等作品。

周礼

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如前所述,《周礼》王城的选址也是在阴阳之中。在《周礼》的国家重大祭祀中,地官奉牛牲、春官奉鸡牲、夏官奉羊牲、秋官奉犬牲、冬官奉豕牲。《周礼》五官所奉五牲,与五行思想中五畜与五方的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具有明显的五行象类的思想。综上所述,《周礼》是一部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的蓝图。这样说,丝毫不意味着《周礼》中没有先秦礼制的素地。蕴涵于《周礼》内部的思想体系,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