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奥斯曼帝国的情势在变,中国人看待它的眼光也跟着变。

奥斯曼帝国的情势在变,中国人看待它的眼光也跟着变。帝国尚在,中国人已很少以奥斯曼相称,反而学西方人的轻蔑口吻唤作「 ”土耳其”。1897年,梁启超在讨论变法时把它当失败案例,指土耳其的陆军「 ”甲天下”,与俄国五战而三胜,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衰朽至此,可见「 ”强兵”不是变法的关键。到了1900年,梁启超开始觉得中国与土耳其的情况各有不同,告诫国人不应该拿来随意比附。五年之后,他的看法更进一步,猛力批驳那种把中土命运归于一途的流俗观念。他说:「 ”吾国决非土耳其之比,谓我将来与土耳其同一命运者,实梦呓也”。 梁启超是当时的意见领袖,他看待土耳其的眼光很有代表性。进入20世纪,他的预言似乎灵验了。这个世纪的头十年,奥斯曼帝国连遭外敌,丧失了大片领土,真正是国将不国。清帝国则在庚子国变后开始推行立宪改革,局势相对平稳。故而在这段时间里,清 ... 屡次拒绝奥斯曼帝国建交的请求,舆论对土耳其也显得有些漠然。直到即将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国人才再度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安纳托利亚半岛。 土耳其之父凯末尔 之前我讲过,1908年康有为亲访伊斯坦布尔,写下了《突厥游记》。同年,同盟会员张钟瑞在杂志上发表《土耳其立宪说》,再一次把中国和土耳其的命运相比较,说亚洲国家之中,「 ”介于似亡未亡、似兴未兴之间者,唯我国与土耳其两国而已”,鼓吹以革命的办法达成立宪的目的。 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另一位同盟会干将胡汉民在报纸上发表《就土耳其革命告我国军人》一文,议论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人废黜苏丹掌握政权的事迹,其意图非常强烈。胡汉民对土耳其的关注相当持久,不仅时有论及,还于1928年亲赴土耳其考察,拜访了包括 ... 在内的土耳其官员,回国后做了演讲,题为《考察新土耳其的经过与感谢》。 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终于和土耳其建了交。蒋介石还把一张自己的签名照赠与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照片迄今仍保存在安卡拉的凯末尔陵墓纪念馆中。 凯末尔纪念堂 辛亥革命造就的中华民国虽说被誉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它的缔造者们对此并不满意。尤其是袁世凯称帝失败之后,军阀混战,四分五裂。反观土耳其,在凯末尔的带领下发起独立战争,从1919年抗争到1923年,相继挫败了英法希腊等国的干涉和侵略,一鼓作气,建立起一个令人尊敬的独立自主的共和国。这一近乎凤凰涅磐的经历,中国人看在眼里,对比自身,心情很复杂。 这种复杂的心情,很可能弥漫于整个20世纪三十年代。从蒋介石的日记里可以看出端倪。在1938年1月16日的日记里蒋写道:「 ”看《土耳其革命史》,自觉智能学识之欠缺,忍心耐力之不足,所以遭此困厄也。” ... 博物馆中的凯末尔画像 蒋介石对土耳其的看重其来由自。1935年,德国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Hans von Seeckt)跑到中国,给蒋介石做 ... 顾问。他形容蒋很像奥斯曼帝国三巨头之首恩维尔帕夏(Enver Pasha),估计这个评价也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 更多的人把蒋介石比作凯末尔,譬如历史学家蒋廷黻。此人是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著有一流的史书《中国近代史大纲》,官至政务院政务处长、驻联合国大使,一生对土耳其的独立运动和领袖凯末尔十分钦佩。他就认定,蒋介石就是中国的凯末尔。为此,他还与胡适等人发生了一场关于民主与独裁的争论。他觉得,内忧外患的中国需要凯末尔那样的专制领袖。这个观点,蒋介石当然很受用,实际上他也是这么行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土耳其不仅是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镜子,它根本「 ”内化”了,成为中国现代命运的一部分。
本文标签:凯末尔中国近代史独立建国历史蒋介石世界大战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