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台北故宫历代珍藏茶碗清珐琅彩黄菊花白地茶钟器形同前。虽然《茶经》以越窑青瓷茶碗为尚,但首都长安或洛阳墓葬或寺院遗址所出土者,仍以邢窑白釉茶碗为多。此件弘治白釉绿彩龙纹茶盅,作工精细,清宫旧名为“茶盅”,而以明人饮茶好尚白瓷茶盅的情形来看,这应也是明代宫廷的饮茶用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珍藏数十件从唐至清的历代茶碗,其中以明清居多。
台北故宫历代珍藏茶碗
清 珐琅彩黄菊花白地茶钟 器形同前。内壁白釉无纹,外壁一面珐琅彩饰奇石、菊花数株,黄花绿叶;一面墨书:“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诗句,上下红料加饰“佳丽”、“金虎”、“旭映”三印。底篮料书“雍正年製”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 此器在《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所载名为“瓷胎画珐琅黄菊花白地茶钟,一对”,为雍正十年八月初八日传旨烧造,九月初八日製成。最早传旨製作此茶盅时名为“茶圆”(注),本院藏有二件,多数珐琅彩器烧製数量不多,碗、茶盅、盘、碟登录者大多为二件,不过同类纹饰除茶盅外,也有碗、盘、碟、酒杯等,和本器相同纹饰者,本院亦另藏有碗及碟器等,可见宫中日常用器也多为成组成套使用。
唐代:唐 邢窑 白釉玉璧足茶碗 敞口卷唇,斜壁,浅腹,玉璧形底足。内壁满施白釉,外壁挂釉不及底,底部无釉。白釉莹润,聚釉处泛青,胎质细腻坚緻。 敞口、玉璧足的浅碗为唐代中晚期典型茶碗形制,最有名者莫过于越窑青瓷玉璧足茶碗,及邢窑玉璧足茶碗,两窑皆为陆羽《茶经》所载。虽然《茶经》以越窑青瓷茶碗为尚,但首都长安或洛阳墓葬或寺院遗址所出土者,仍以邢窑白釉茶碗为多。同类型茶碗或“盈”字款邢窑白釉玉璧足茶碗,长安西明寺、洛阳白居易邸宅等遗址均有发现。
宋代:北宋 定窑 牙白划花莲小茶盏 敞口,器壁斜高,底足浅而小。全器除口沿一圈无釉,馀均施透明釉,口沿镶铜扣。碗内壁刻划莲花纹饰,碗内心一周微凹。胎骨匀轻,质细洁白,内外釉面有开片纹。 此类大口小足、碗壁斜直形者,倒置形似斗笠,通称“斗笠碗”,点茶时易乾不留渣,因此颇盛行于宋代。
北宋 耀州窑 青瓷划花三鱼小碗 弧形深壁小圈足碗,口微侈,底心微凸,足、底露灰黄色胎,刷有褐色汁。器内外口缘下划浅线一周。器内壁刻划小鱼三尾,对称严谨,隙地以竹蔑划波浪纹。器外壁斜划圆弧短线,不规则间宛似花瓣纷飞。
宋 建窑 黑釉兔毫盏 全高162.5px 口径287.5px 足径105px、弇口碗,口沿外缘向内束收,深腹、小圈足。釉施不及底,旦露深褐色粗厚的器胎。足外壁无釉,足内则浅凹,并深刻一“律”字楷书。 釉色鸟黑浓稠且流动性大,外壁垂淌至近足处,内底积厚釉,口缘则薄釉而形成特徵的“褐口边”。碗身裡外均有结晶析出的青黄色细密线条,随釉流动,深茂相杂,宛如秋兔的毫毛,故宋人称之为“兔毫盏”。
南宋 哥窑 灰青葵口碗 碗呈六瓣葵口,敞口微撇,深弧壁,矮圈足。通体施青釉,釉面满佈褐色不规则开片纹,外口沿下一圈积釉较厚,口沿一圈釉薄,显见紫褐胎色,圈足窄小,足底修饰工整,涂有赭色护胎汁。胎骨轻薄,露胎处可见灰黑胎土。 釉色灰青,紫口铁足为哥窑的主要特徵,此盏造型秀挺,釉色腴润,为盏中佳器。
南宋 吉州窑 黑釉木叶纹茶碗 碗敞口,斜直壁,浅腹,小足,形似斗笠。通体施黑釉,内底一点凸起,内壁贴一枯叶纹作装饰,叶纹褐黄、带蓝白条缕斑纹,器内枯叶纹外隙地黑釉上,隐约可见泛银白色的梅花枝与弦月遗痕,此月梅纹或曾以描金或银绘饰,经年剥落,现仅能于转向对光时,才可觅见。 底足无釉,胎质较鬆,呈色灰黄,碗壁显见拉坯遗痕,外底圈足浅黄胎上涂酱褐色化装釉,似有意仿建窑的黑褐胎色而作。釉色漆黑,釉面偶现黄色棕眼气孔点,口沿一圈釉薄呈黄色,加镶铜边。 剪纸贴花黑釉碗器为江西吉州窑独创一格的装饰技法,常见木叶、梅花、龙凤、或文字等贴花图案纹。黑釉木叶碗为其代表作,其技法先于生坯器上施含铁质的黑色底釉,而后再将处理过、沾染含铁较低的黄釉木叶贴著于黑釉之上,一次烧成,因而产生黑地枯叶饶富趣味的装饰。
明代: 白釉暗花绿彩云龙纹铙式茶钟 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外壁白釉无纹,内壁印饰双龙赶珠纹,器心绘一绿彩云龙纹,以黑彩钩边。白釉莹洁,口沿积釉,胎体极薄透光,内壁印饰的龙纹对光清晰可见。底青花书“大明弘治年製”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圈。 这类形如倒置斗笠者有时称斗笠形,有时又称铙式,为宋代常见的茶盏造型,尺寸较大;明清两代则因不于茶盏内置末点茶,因此尺寸缩小。此件弘治白釉绿彩龙纹茶盅,作工精细,清宫旧名为“茶盅”,而以明人饮茶好尚白瓷茶盅的情形来看,这应也是明代宫廷的饮茶用器。
明 斗彩团花果纹茶杯 器呈喇叭形撇口,平底,凹足。内壁白釉无纹,外壁饰四团花果纹,有牡丹、莲花、菊花、石榴、桃实、柿子等等。胎骨匀薄,足底露胎,洁白细緻,胎釉间呈浅橘色。青花淡雅,色釉鲜丽,白釉细润略微泛黄。器底青花书“大明成化年製”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方框。 斗彩纹饰皆以青花钩勒烧成后,再填矾红、橘红、黄、绿、紫等色,二次低温烧成。成化官窑瓷器以小巧细緻著名,此杯白釉细腻光洁,微微泛青,纹饰轮廓线先以青花钩勒后高温烧製,再以红、紫、黄、绿等填画二次低温烧成。本器清室缮后 ... 会清点帐上登录名称为“成化款斗彩茶杯”。
明 青花团龙菱花茶钟 莲瓣形花边口、微侈,深弧壁,矮圈足。外壁青花绘三团云龙纹,团龙之间各饰花叶纹,底边画如意纹,内壁白釉无纹,内底饰云龙纹。青花浓重,系採回青釉料,胎骨均匀,製作细緻,但偶见缩釉棕眼。底书“大明嘉靖年製”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圈。 《江西大志》卷七“陶书”节上记载,嘉靖二十五年烧製有“青花白瓷青云龙外团龙菱花茶钟三千”,此器纹饰、形制与其相符,而且尺寸亦与茶钟相近,清室缮后 ... 会清点帐上亦登录为“嘉靖款青团龙葵瓣茶盅”,可见此器自明代以迄清代一直都是宫廷的饮茶用器。
清代: 清 宜兴胎画珐琅三季三果花茶碗 撇口,深弧壁,圈足。口足间各饰凹棱弦纹一周,内壁无纹,外壁紫砂胎上未施透明釉,而以珐琅彩直接描画四季花果纹,以果实为主:有桃实、荔枝、香橼、枇杷、柿子、石榴、葡萄、荸荠、菱角,樱桃等,果实之间并饰兰花、月季、雏菊。紫砂胎地略粗,间杂黑、黄砂点,碗内外均无挂透明釉。碗底书“康熙御製”二行四字黄料楷款,不加框圈。 三季花果纹茶碗,纹饰以果实为主,花卉为副,为了凸显果实,因此主体的桃实、荔枝、枇杷等画得较大,花卉较小。院藏此类纹饰茶碗仅有一件,而清宫道光十五年《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内的旧帐名为“宜兴胎画珐琅三季三果花茶碗,贰件”,计一匣。
清 松石绿釉茶杯 器内白釉无纹,外壁施松石绿釉,釉色淡蓝幽雅,釉面满佈细碎透明开片。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圈。 白瓷地上加施松石绿釉,二次低温烧成技法,虽见于明初,然如此淡雅,形制端庄的器皿,却始见于雍正朝,雍正松石绿釉器传世器极少,数十件吹绿釉小碗中、松石绿釉仅此一件。 雍正时期颇多瓷器,必须先烧样送呈,待雍正皇帝批淮后,才可烧製,可见雍正皇帝对御製瓷器要求之严格,而雍正皇帝本身的品味好尚正是雍正瓷器精美的因素之一。此类尺寸小碗或为品茗之用,清室善后 ... 会点交清册中原品名为“雍正款松石绿茶盃”。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珍藏数十件从唐至清的历代茶碗,其中以明清居多。小编特选12件典型茶碗,来表征各朝代茶碗在器型和釉色上的特征,以飨众友。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