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浅谈明朝成化瓷器明朝成化瓷器是指明朝成化年间生产炼制的瓷器,以斗彩最富盛名,也不乏青花瓷器,各类单色釉瓷等,都各具千秋。成化官窑瓷器烧造数量虽不及之前宣德朝的,然而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堪称明代瓷器鼎盛的时期之一。成化瓷器总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化瓷器的胎骨成化瓷器大部分胎薄体轻。传世的成化时期鲜红釉瓷器极为罕见,所以该件器物弥足珍贵。
浅谈明朝成化瓷器
明朝成化瓷器是指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生产炼制的瓷器,以斗彩最富盛名,也不乏青花瓷器,各类单色釉瓷等,都各具千秋。其中大部分为景德镇烧造的官窑器,还有一些民窑器。
成化官窑瓷器烧造数量虽不及之前宣德朝的,然而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堪称明代瓷器鼎盛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不仅官窑产品质量极其讲究,数量有限的民窑产品亦很精细,颇具典雅之风。成化瓷器总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任何新出现的事物势必要受到质疑,甚至抨击和诽谤。在明朝初期,彩瓷刚出现不久,其艺术价值未获好评,因人们已经习惯并接受了宋代各名窑素雅的瓷器种类和风格,而同样清新雅致的青花瓷也很快被接受。彩瓷则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明代中晚期,人们对其的认识才有所改观,颇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味道。
烧制精致的成化彩瓷到了万历年间获得了很高的评价,甚至超过了宣德朝瓷器。明朝王士性《广志绎》中写道“浮梁景德镇,雄村十里,皆火山发焰,故其下当有陶埴应之。本朝以宣、成二窑尾仕。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胜。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故宣不及成。然二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世庙经醮坛盏,亦为世珍,近则多造滥恶之物等”。明《帝京景物略》载:至万历时“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清唐秉钧《文房肆考》中也有“神宗庙器,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当时已贵重如此。五彩齐箸小碟、香盒,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清王棠著的《知新录》提及:“《蓉槎蠡说》云:‘官器所传,柴、禹、官、哥、定,可勿论矣,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隆、万官窑,其品之高下,首成窑,次宣,次永,次嘉,其正、弘、隆、万间亦有佳者。’”的记载。
鉴于成化瓷器的巨大成就,后世竞相仿制,明朝万历年间就有成化瓷器仿品出现,而尤以清朝康熙、雍正时期摹仿得水平最高,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有的仿品甚至比成化瓷器本身更为精美。清康熙许谨斋有诗云:“新来陶器仿前朝,混入成宣价更高,”。不过仿制品终究是仿制品,总会打上其生产时代的烙印,如果我们细心观察、潜心研究,就不难分辨。
成化瓷器的造型
成化瓷器既保持了明代初期瓷
器的基本造型特点,即:口外撇,腹鼓而丰满,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大多为杯、盘、碗、碟、瓶、盖罐等一次性烧成的形制小巧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少有如永乐、宣德年间常见的各部件分别烧制拼接在一起的大型琢器。器形较小、形制简洁是成化瓷器的突出特征,也有人认为这是其美中不足的一个方面。传世品多在一尺大小以内,文献上载:“成化无大器”、“少见宣德那样大器”。风格上也一改宣德时的雄健豪放,大多数器型端庄秀丽、玲珑奇巧,轻盈雅致,精致纤细,圆润娇美。典型器物主要有斗彩鸡缸杯、斗彩高仕杯、斗彩婴戏杯、斗彩菊纹杯、青花海水龙纹碗、青花婴戏碗、青花梵文杯、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罐、“天”字罐、葡萄杯、高足杯等。当然也有一些特殊器物,成化时期也有少量大型器皿,如故宫博物院藏的青花麒麟纹盘(高6.5厘米,口径34.5厘米,足径22.2厘米),苏州文物商店藏的青花人物纹大碗(高9.2厘米,口径22厘米)。还有少数有别于成化时期瓷器简单特点而略显复杂的器物,如青花折枝花纹瓜棱瓶、青花缠枝灵芝双耳三足炉等,是成化时期少见的琢器。前者继承了明朝前期的器型,但比明朝前期更加清秀、足变矮后者形制仿古代青铜器中的鼎,三个马蹄足鼎立,双扁耳起自口外边缘向上,呈弧形相对,形似牛角。器型上,成化时期仿前朝的,如仿哥釉八方高足杯,体积明显减少,杯形变小,已经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尚。
成化瓷器的胎骨
成化瓷器大部分胎薄体轻。胎体坚实、胎质纯净精致、细腻洁白,润泽晶莹。也有少量胎体厚重的瓷器,如仿哥釉八方高足杯、明成化鲜红釉盘等。器物薄者玲珑透体,厚者质如美玉。成化时期制瓷原料为“麻仓土”,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胎体具有在光线下呈肉红色、透影为牙黄色的特点,后代因为麻仓土己用绝而改用其他瓷土制瓷,这一特点也不复存在,瓷器胎色透光一般为青白色的。成化瓷器底足常常露胎无釉,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称为“米糊底”,如青花麒麟纹盘就具有米糊底的特点。
成化瓷器的釉质与釉色
大部分成化瓷器为白釉,釉面肥厚滋润、细腻平滑,亮洁无瑕,如脂似玉。釉色温婉柔和、晶莹润泽。其他的釉色也有,单色彩釉有鲜红釉、黄釉、绿釉、蓝釉、酱釉及仿前代的哥釉等。如明成化鲜红釉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烂如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而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闪射,视之柔和悦目。口沿用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白边,口沿下釉呈黑褐色。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蛙之背。明 ... 红釉以永乐时最好,产量最大,后来由于技术原因,较难生产,产量骤减,成功之作少见。后来不得不以易烧制的低温矾红釉来取代此种高温烧制的铜红釉。传世的成化时期鲜红釉瓷器极为罕见,所以该件器物弥足珍贵。成化黄釉器是在已烧成的白釉上挂黄釉,色釉虽有深有浅,釉面都娇嫩匀净,色浅的施釉轻薄。成化蓝釉器釉色蓝中泛紫,较之宣德蓝釉器釉面洁净光润平整。成化酱釉器较之前朝釉面亦更光亮,釉质肥腴。仿哥釉八方高足杯,口足施酱紫色釉,以摹仿宋哥窑“铁口紫足”的效果,内外均以开片青釉为饰,釉面虽仿哥釉但釉质肥厚,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故无宋朝哥窑瓷器上所施青釉的“酥润含蓄之美”,另外釉色也略显规整,亦缺少宋哥窑瓷器釉质的自然之趣。
成化瓷器上的纹饰及图案
成化瓷器纹饰图案种类齐全、题材多样。瓷器上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自然物纹、几何纹、文字等等一应俱全。器物上描绘的具体图案包括:子母鸡图、婴戏图、高仕图、麒麟、海水龙、夔龙、三秋九秋、松竹梅、花蝶、团菊、葡萄、荷莲、鸳鸯,卧莲等。另外还有受佛教影响的纹饰如:长生莲、宝杵、梵文、八宝等。成化瓷器上的图案结构合理,主次分明,画面清澹雅逸,空间处理得疏密得当,明快疏朗,富于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成化瓷器上描绘的纹饰线条基本风格是纤细柔和、飘逸潇洒,这是受到当时宫廷审美情趣的影响。纹饰多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笔划精丽、花纹工细、怡静雅致。也有个别纹饰描绘 ... 舒展豪放的,如青花麒麟纹盘。其中具体到某一种图案的描绘 ... 更具成化风格。成化瓷器上的人物衣着多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化一件衣”之说;鸟类体型丰满;花叶常作手掌状;花朵只绘正面;花木往往独见根茎,即“花无阴阳向背之分”;山石亦无凸凹感。虽然如此,成化纹饰另辟蹊径也达到了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如山石间以花草来衬托,用以突出山石,而花草色彩则有浓淡之分,使花草立体起来。
清朝《南窑笔记》载:“成窑淡描五彩精雅绝伦,有鸡缸杯、高士杯、锦卉堆各种,其内用淡青镶方款。今仿造者增入洋色,尤为鲜艳。”所指“锦卉堆”又称“锦灰堆”及“锦盆堆气四面画折枝花、果,意为各色名花、瑞果堆积其中。
成化瓷器上的用彩及各色彩釉的搭配类型
成化瓷器用彩质地精选纯正,彩色淡雅幽婉、色调柔和宁静,风格平实柔丽。清梁同书《古铜瓷器考》中曾提到成化绘画调彩的 ... 有三:一、用香油,因油便于渲染;二、用胶水,由于胶容易搨刷;三、用清水,是水更易堆填。不同的 ... ,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如此殚精竭思,足见画工的用心程度。
成化瓷器最富盛名的是使用了“斗彩”描绘方式。“斗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认为是成化时创烧,后在宣德早期的 ... 小碗(1984在 ... 日喀则萨寺发现宣德斗彩莲塘碗一对,其后又于珠山遗址发现同类瓷盘破片)发现后将“斗彩”的创制年代提前到了宣德,“斗彩”为明清彩瓷之名品,而成化“斗彩”有着辉煌的成就,居明代官窑瓷器釉上彩瓷器之首。
“斗彩”又称“逗彩”或“豆彩”,因不同的理解而得名。“逗彩”的意思是“彩绘骈连,有如逗并”,“豆彩”来自于“豆青色之部分占全彩的五六成,豆青之上绘以彩色”,也有认为“斗彩”说法源于“花朵攒簇,有类斗争”的。现在大家趋向于“斗彩”以制瓷工艺 ... 取名的说法,是釉上五彩与釉下青花相结合产生的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故称“斗彩”。具体 ... 是用釉下青花勾勒全部或部分图案轮廓线,上施高温透明釉烧制,再以低温彩料如红、黄,绿、紫等颜色的彩料填入其中即为填彩。成化“斗彩”设色丰富,透明鲜亮,无黑色彩,红、黄、绿、紫色各具特色。
成化时填彩有突出或未全部填满青花轮廓线的现象。在淡雅青花衬托下,釉上彩红、黄、绿、紫显得浓烈、鲜艳,十分可爱。淡雅青花配鲜艳五彩,浅色绿叶配浓艳红花,相得宜彰,填彩不满,留半白,手法简单而巧妙,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使图案简洁自然而不呆板。
成化瓷器的款识
成化官窑款识,在字体上如出一人手,用笔自然,内中有骨,柔中有刚,古拙朴实,即挺拔瘦劲,笔道大又圆润。字数少色料大多青料书写,个别用色釉白拔的技法表现。青色沉淀浓淡不一,青料好像浮雾欲盖,在强光下,用放大镜审视,款识上隐现一层云雾和如珠的气泡。常以竖排双行来构图,一般在器底,外围饰双方框或双圆圈。方框用手工画成,线条规整度欠精密,并遗存因运笔轻重不匀而留下的浓淡不一的色料痕迹。圆圈由于在陶车上操作,规整,但也往往遗有色料浓淡的烙印。也有少数横排一行或单排作半形排列,置于器物外壁口沿处。款识有特点,多为“大明成化年制”双行竖写楷款,字迹为历代仿者所不及。款识字体特征孙瀛洲先生总结得好:“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不越刀。明字月尖年肥胖,成字一点头肩腰。”另外成化还有一种在罐底用青料书写一个“天”字的“天”字款,通常将器底写—个“天”字的罐称“天字罐”。“天”字款也有讲究,所谓“天字无栏确为官,字沉云檬浅褐边。康熙仿造虽技巧,一长二短里俱干。”明代嘉靖、万历及清康熙年间多以明成化瓷器为楷模,大量仿制,民间流传,至今仍常见到仿品。
明成化民窑纪年款:一般分为“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等几种署款方式,结构紧凑。民窑款识多为楷书,但与官窑字体有别。其中“化”字书写较别致:字的左边单人旁中的一撇长而刚劲,撇下一竖较短;右边的“七”旁,笔划转折有力而呈锋刃状。综上所述,成化瓷器显著的特征有:精工细作,造型大部分小巧玲珑,胎质细腻洁白,釉质温润如脂,青花色泽淡雅,彩料纯正,色调柔和,诸如夹扁、缩釉等陶艺弊病极少见,民窑器的精细度与官窑器无大差距。鸡缸杯是成化时期首创,斗彩虽说在宣德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大量应用还是在成化时期,斗彩和鸡缸杯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即斗彩鸡缸杯,是成化瓷器最为辉煌的成就,惹得后世竞相模仿。斗彩中的姹紫色唯成化朝所独有,后仿不出,是鉴定时的重要依据。白釉黄彩和黄地紫彩都是成化窑新创品种。成化瓷器胎质莹润细白,透光呈肉红色或牙黄色的特点,也为后仿所不及。成化官窑瓷器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出一人之手。成化瓷器有着自己的特点,也有一些瓷器某些方面继承了前朝的特征,而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也有后朝仿成化时期的瓷器几乎乱真,需要仔细鉴别。
来源:科学大观园 编辑:古语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