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佛国石刻话抗倭在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前的海蚀台上,有一处明代抗倭斗争的遗迹,它是一块面积约两平方米的石壁,其向南一面刻着“明嘉靖癸丑季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都司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28个碗口大字。由于长期受风吹雨打,石刻左下部的落款小字,已难辨认。这一记载抗倭斗争历史的文物亟待保护,希望有关部门采取一点措施。
佛国石刻话抗倭 在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前的海蚀台上,有一处明代抗倭斗争的遗迹,它是一块面积约两平方米的石壁,其向南一面(正对观音跳)刻着“明嘉靖癸丑季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都司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28个碗口大字。据《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明史·纪事本末》等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倭寇“寨海中普陀诸山”,巡抚王抒“侦知之,乃遣参将俞大猷帅锐兵先发,而汤克宽以巨舰继之,径趋倭寨,纵火焚其庐舍,贼仓皇……走,我兵随击,大破之,斩首五十余级,生擒百四十三人,焚溺死者无算。……渠魁汪直率众乘间逸去。”“七月,倭至普陀山洋,王抒遣刘恩至、张四维等歼之。”>次年三月,“参将俞大猷督兵剿普陀山倭寇,我军半登,贼突出乘之, ... 武举火斌等三百余人”。《定海县志》也详细记载了这一战役。>这些史料证明,明军的确与倭寇在普陀山进行过战斗,而不肯去观音院前面的石刻应当是为纪念公元1553年3月那次战斗而立的。石刻中的“季秋”,与史料中的“三月”、“七月”略有出入,而且史料中没有提到李文进(当时任明州分巡海道)。很可能,这石刻是当年九月李文进偕同俞大猷等来巡视普陀,谈起了三月大捷时,才着人刻制的>不知是这处石刻不显眼,还是因它与“佛国”无缘,所以历代的《普陀山志》皆未收录,定海厅、县志亦无记载,以致湮没无闻了400多年。直到1981年才被普陀山管理局《普陀名胜》一书编写组同志发现。他们作了大量考证研究,将有关资料写成专文,在报刊上作了介绍,指出它是一处“珍贵的古迹”。由于长期受风吹雨打,石刻左下部的落款小字,已难辨认。这一记载抗倭斗争历史的文物亟待保护,希望有关部门采取一点措施。同时可在其旁设置简单标志,使游览潮音洞、不肯去观音院的游客能顺便参观一下这一古迹。 >文章作者:章风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