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另有74名船上工作人员,只有12人获救,其余56名,全部葬身海底。
1894年,日本以 ... 问题为借口向清 ... 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日本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大清则承受割地赔款之辱,沦入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起因:日本妄图使 ... 脱离清 ... 控制
甲午战争前, ... 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 ... 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 ... 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 ... 脱离清 ... 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
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 ... 。保守派连忙请求清军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 ... ... 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 ... 。
日本 ... 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 ... 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 ... 。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 ... 问题。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 ... 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 ... 派兵的权利。
条约签订后,清 ... 任命袁世凯总领 ... 事务,加紧控制 ... 。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 ... ,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 ... 战争中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导火索: ... 东学党起义
1894年, ... 爆发东学党起义,这是 ... 半岛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 ... 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
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 ... 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0日, ... ... 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6月25日,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在 ... 向清朝乞援的同时,日本探知清廷将要出兵 ... 的消息,得到此消息后,便全力着手挑起战争。1894年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 ... 。
6月5日,日本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 ... 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6月9日,日本派先遣队400多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 ... 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同时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知照中方,其后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
在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 ,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中日朝交涉破裂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 ... ... 要求中日两国撤兵,大鸟圭介开始和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大鸟虽口头上答应撤兵,但日本 ... 一方面电令大鸟拒绝达成共同撤兵协议,另一方面则在6月15日抛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 ... 改革内政”的方案,从而使共同撤兵协议一笔勾销。
此后,日本开始不断增兵,到6月28日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比驻朝清军占绝对优势。而清廷决策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 ... 增援军队,又未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由清军先撤兵 ,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之所以提出“共同改革 ... 案”,一方面是使自己的军队以此为名赖在 ... 不走,另一方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完全是为发动战争而采取的手段。
由于清 ... 拒绝了“共同改革 ... 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 ... 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
此后,李鸿章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加之日本灵活的外交策略,列强最后都采取了观望态度,调停均告失败。
7月14日,日本向清 ... 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 ... 不负其责”。 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日本向清廷发出“第一次绝交书”以后,开始单独改革 ... 内政的策略。与 ... 交涉期间,大鸟圭介一方面逼 ... 否认自己是中国属国,另一方面提出五项二十七条改革方案,强迫 ... 限期接受。但是 ... ... 当时是亲华的,因此 ... 十分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到7月17日,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data-filtered="filtered" ... 国王李熙(亲日)
建立亲日 ...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到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应光绪帝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 ... 。
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20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 ... ... 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要求48小时内答复, ... 继续敷衍日本。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 ... 守军,挟持 ... 国王李熙( ... 高宗),解散 ... 亲华 ... ,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嗾使 ... 亲日 ... 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引爆:高升号事件
控制了 ... ... 后,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 ... 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 ... 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雇用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历史上著名高升号事件。
当时”高升号”总共装有清军官兵1116人,除245人遇救获生外,其余的871名江淮子弟,全部壮烈殉国。 另有74名船上工作人员,只有12人获救,其余56名,全部葬身海底。
871名李鸿章所部淮军多年经炼精锐遇难,直接导致了中日双方在朝军事力量的失衡,更在心理上间接击溃了清军,士气大为沮丧。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