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常有人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强大的包容性,那么这种包容性究竟是怎么体现的呢?

隋唐时期波斯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隋唐时期,随着天下大势由分走向合,大一统王朝强大的 ... 实力和凝聚力,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开元盛世到来,此时也正是中亚的波斯文化全盛时期,借着万国来朝的风潮,波斯文化开始流传到中国。

而在面对波斯文化的传播时,中国文化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强大的包容性呢?

传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决定了小农经济的壁垒性,这也是中国文化强大包容性的前提,保护中华文明不被其他文明同化

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文明是一个土生土长,流传不断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期,我们一直将自己视为天朝上国,不是没有道理的。

清朝乾隆年间,皇帝给遣使来朝的英国国王下过一道圣旨,其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国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我们天朝上国,什么都有,不需用你们英国人的东西。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这种闭关锁国的封建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但站在乾隆,甚至更遥远的隋唐时期的立场上,这么说也不无道理。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在中华文化还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隋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带给中国文化的是无与伦比的战略定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因为在经济上的这种自给自足,文化上,也自然的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壁垒。

当然这种壁垒有利有弊,当我们想要吸收别人文化的时候,壁垒就是阻力。可当别人想要同化我们的时候,这壁垒就是文化上的长城。这就好比是棋盘,固然双方都想要吃掉对方的卒,可前提是你得先保护好自己的帅。

文化的壁垒性,是文化包容性的前提。想要融合别人,你自己首先就得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牢固的文化体系。而我们中国传统农耕文明衍生出的小农经济的壁垒性,在文化层面上则成为中国文化强大包容性的前提。

如果从全球文化的历史轴上去看,隋唐时期,正是波斯文化的全盛时期,从宗教,艺术,建筑等等层面,崇尚商贸的中亚细亚各国使节商人,不远万里的将他们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其中处于东方的中国,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地。

在这种情形下,若没有本土文化强大的壁垒性作为前提,而是被强大的波斯文化彻底同化,那么也许今天中国的历史,早就被改写了。

好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经过了两晋南北朝的积淀,也正处于一个茁长成长,极富有生命力的阶段,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壁垒都是非常强的。这给面临波斯文化渗入时,我们中国文化能够融合它,而不是被它融合,形成了最好的保障。

中国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追求文化最大公约数,文化多样宽容开放,是中国文化强大包容性的基础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野生动物之间,不管是凶猛的狮虎,还是温顺的绵羊,都不会因为吃草吃肉的习惯差异而撕咬。但人不同,文化看上去是个形而上的概念,但世界历史上,因为文化入侵而发生的战争举不胜举,甚至为此亡族灭种者,也不在少数。

可是翻开历史书就会发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因为信仰和文化的差异而发生的战争,屈指可数,是我们中国人不爱打仗吗?

当然不是,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我们的先辈因为土地战争,因为人口战争,因为资源战争,但就是很少因为文化的不同而战争。

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没有因为南方人吃米而讨伐他们,粽子里喜欢包红枣的人,没有因为别人喜欢往粽子里包肉松而刀兵相向。这是由我们中国文化丰富的多样性决定的。

用一句直白点的话说,就是见多识广,不以为奇。中国疆域的广阔和历史的悠久,塑造出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若非是有统一的王朝和官方语言,陕西人去广东,双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不需要出国就足以让双方完全听不懂对方说什么,语言都听不懂,更别提文化了。

正是中国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给中国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的渗入时以极强的包容性,首先最起码双方不会因为文化的巨大差异而发生战争,这就给了文化互相接触,互相融合以机会。

隋唐时期波斯文化的渗入,带着极强的宗教色彩。袄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随着波斯商人进入隋唐时的中国,并在此落地生根。

明代天启三年出土的《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上记载:

“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由此可以看出,景教等波斯文化的渗入,在隋唐时并没有受到 ... 或者本土文化的排斥,反而尊重他们的教义,在不违反当时法律的基础之上,允许他们在国内自行发展,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寻找最大公约数,以充实我们自己文化的多样性。

事实上,从汉代开拓西域开始,来自中亚的文化就通过河西走廊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并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使得我们中国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

由此可以看出,和而不同,寻求文化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包容性的基础。

文化主动出击的开拓性,主动接纳外来文化,“拿来主义”是中国文化强大包容性的具体手段

以上说的都是当外来文化主动渗入时的状态,事实上,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还体现在我们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地方。

以隋唐时波斯文化的渗入为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唐朝时期"胡服","胡曲""胡舞"的盛行。《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

"开元以来,太常之乐尚胡曲,贵人之御馔悉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

就是这种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例子。太常,就是管理国家礼祀的官员,地位高崇,象征意义非常重大。"太常之乐尚胡曲"当然不可能是波斯文化渗入,只可能是我们中国文化主动吸收波斯文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很多现在已经融入到我们自己文化中的雕塑艺术,建筑技术等,都是当时主动从波斯文化之中吸收过来,并且把它本土化的。

有人说中国人喜欢"拿来主义",所以没有自己的创造力,且不论这句话是否有道理,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在文化领域,正是先辈们这种"拿来主义"丰富了我们中国文化,同时也服务于现实生活。

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中国人是很讲究经世致用的,那些精神层面的,纯粹概念上的文化,我们接纳,但也不会奉若圭臬。相反,那些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文化,我们不但不排斥,反而主动出击,迅速地将它本土化,然后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

这种主动出击的开拓性,是千百年来保障着中国文化不断更新换代,不被别人所抛下的手段。文化本质上是思想,固化,一沉不变的陈旧思想,只是故纸堆上的一串符号。真正的文化,必然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是不断吸收外部营养,同时自我更新的民族软实力。

隋唐时期,面对波斯文化的渗入,正是我们中国文化中保留了这种敢于主动接纳外来文化,对自己进行更新换代的开拓性,才使得我们中国文化自身能够一直站在世界的前列,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性。

综上,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首先凭借着自己完整而独特的文化体系,形成强大的文化壁垒,使得面对当时波斯文化的渗入时,我们自己首先不会自乱阵脚,而这是我们文化之所以有强大包容性的前提。

其次,中国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体,隋唐时期作为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各民族空前融合,在大一统的王朝下,形成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同时,这种多民族融合的多元文化,给了我们中国文化在处理外来文化渗入时正确的 ... ,那就是在尊重的前提上,保持多样性,和而不同,寻求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最后,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它敢于主动出击,吸收外来文化中有利于自己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部分,并大胆革新,最终将它本土化,为自己所用的开拓性上。这种文化的开拓性,保证了我们不会被时代落下,反过来又成为文化强大壁垒和多样性的基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盛唐和开元盛世已经离我们远去,中华民族再次站到了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关口,中国文化也面临着和当时隋唐文化面对波斯文化渗入时一样的现状,该怎么做,先辈们已经用教科书式的答案给了我们方向。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明史》

从隋唐波斯文化的传播,看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博闻强志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ówénqiángzhì【解释】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例子】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近义词】博闻强识【相关】百度“博闻强志”

  2. 锦绣心肠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ǐnxiùxīncháng【解释】意思是满腹诗文,善出佳句。同“锦绣肝肠”。【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锦绣心肠”

  3. 进退双难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ìntuìshuāngnán【解释】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同“进退两难”。【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进退双难”

  4. 借客报仇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ièkèbàochóu【解释】帮助别人报仇。【出处】《汉书·朱云传》:“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例子】无【相关】百度“借客报仇”

  5. 进退唯谷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ìntuìwéigǔ【解释】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同“进退维谷”。【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进退唯谷”

  6. 进退路穷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ìntuìlùqióng【解释】犹言进退无路。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进退路穷”

  7. 不名一格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ùmíngyīgé【解释】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收藏·元》:“有元一代画家,全讲气韵,不名一格,实能超出唐、宋人刻画之习。”【例子】无【相关】百度“不名一格”

  8. 进善退恶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ìnshàntuìè【解释】进用贤善,黜退奸恶。【出处】《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进善退恶。”【例子】忠肃恭懿,远谢八元之名;进善退恶,近惭二君之美。唐·苏頲《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相关】百度“进善退恶”

  9. 不期而同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ùqīértóng【解释】指不约而同。【出处】郭沫若《文艺论集整理国故的评价》:“仿吾教人要注重科学,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例子】无【近义词】不约而同【相关】百度“不期而同”

  10. 进退狐疑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ìntuìhúyí【解释】进退两难,迟疑不决。【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进退狐疑”

随机推荐

  1. 智慧线行走上的异变有哪些?_看相大全

    ①智慧线行走呈波浪状纹,提示该人已患神经系统疾病,思想混乱,精力不集中。②智慧线行走呈大孤度下甩,末端与生命线相交,揭示该人性情怯懦,常常陷于困惑忧郁状态中无法自拔,易患忧郁症。③智慧线抛物线细小,并下垂到月丘下端,且末端呈一岛纹时,提示该人有精神病素质。事业线置无名指下意味着什么_看相大全

  2. 二战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能吊打多少个日军甲级师团?答案158个

    小结:仅从兵力上看的话,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193万人,可以顶的上将近70个日本师团,而且德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也是碾压优势。此外在后勤补给方面,空中打击方面,德军也是完胜。所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17个装甲师的战斗力与68个日本甲种师团相当,剩下的60个步兵师基本和90个日本甲级师团相当,那么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至少至少可以与158个日本甲种师团战斗力相当。

  3. 比丘轮回三世都是虫身 蒙佛点化终成罗汉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位比丘很贪睡,虽在佛陀身边,但却不思修行,终于命在旦夕。最后蒙佛点化,惭愧忏悔,精进修行,最终成为罗汉。这则故事另有几种版本,内容更为详实,此处则据《经律异相》原文改编而成。这位比丘好吃贪睡,不愿修行,因此再过七天,寿命即将完结。比丘听到偈颂,终于在惊恐中觉悟,于是叩头行礼。贪睡比丘听到佛陀这一番话,惭愧至极,彻底醒悟,终于改变恶习,勇猛修持,清楚障蔽,最终证得罗汉果位。

  4. 物是人非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wùshìrénfēi【解释】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出处】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例子】【近义词】事过境迁【相关】百度“物是人非”

  5. 梦见发丧

    周公解梦梦见发丧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发丧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药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药”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药”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不可救药——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采兰赠药——兰:兰花,花味清香;药: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对症下药——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

  7. 【帘肆】的意思是什么?【帘肆】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帘肆liánsì《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颜师古注:「肆者,市也,列所坐之处也。」后因以「帘肆」指市井坊间。

  8. 绯闻女友李季兰

    女子无才便是德,李季兰他爹是蛮信这话的。李季兰长大了,既是美女作家,更是绯闻女友。正因家人有这样的顾虑,所以在李绐十一岁时,便被送入剡中玉真观中作女道士,改名李季兰。虽然当时许多地处繁华地区的道宫中常有绯色新闻发生,但李季兰所处的玉真观因地处偏僻,还算是较为清静的地方。青年人要求登船,李季兰十分大方地让他上来了,交谈中方知,他是隐居在此的名士朱放。

  9. 梦见交易 梦见交易什么意思

    梦见交易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交易的详细解说吧。梦中的交易,提醒梦者做事应该小心谨慎,同时还要注意身体健康。梦见自己进行非法交易,表明梦者对目前所进行的商务活动举棋不定,害怕错误的决定会给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WWW.7624.Net梦见别人进行非法交易,表示梦者争强好胜之心强烈,动力十足。原版周公解梦梦交易。梦与人交易买卖,疾病将至。《梦林玄解》梦人市交易,吉。

  10. 计功受爵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ìgōngshòujué【解释】衡量功绩而授予爵禄。受,授。【出处】三国·魏·曹操《让九锡表》:“量能处位,计功受爵,苟所不堪,有殒无从。”【例子】无【相关】百度“计功受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