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梅清、梅氏家族与“黄山画派”前人在谈到梅清、弘仁、石涛三人所画的黄山时评价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弘仁得黄山之质。”梅清、渐江、石涛三人都是善于“师化工”的,他们都在师法黄山而得到益处。结合具体作品来看,愚以为梅清似更得黄山的形和韵,无疑这个“影”字是赞赏之语了。石涛不屑形似,无非借尸还魂,唯有梅清在形、神、韵上逼似黄山,冠之“黄山画派”当仁不让。
梅清、梅氏家族与“黄山画派”
前人在谈到梅清、弘仁、石涛三人所画的黄山时评价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弘仁得黄山之质。”灵和质在字面上都比较好理解,但是“得黄山之影”的影字是何义哩,是褒是贬?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字书是如何解释“影”字的,现举数条如下。一:人或物体因档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像,或因反射而显现的虚像,如倒影、阴影。二:图像。如摄影。三:隐藏,隐隐现出。如《水浒传》第十六回:“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四:摹写。如影写、影钞。
清人笪重光在《画筌》中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抚缣素”。梅清、渐江、石涛三人都是善于“师化工”的,他们都在师法黄山而得到益处。结合具体作品来看,愚以为梅清似更得黄山的形和韵,无疑这个“影”字是赞赏之语了。
“西海千峰图”最能体现“黄山之影”,落晖之前,暮霭迷漫,如剑山峰直插云端。山峰之间因光的作用,呈现出明暗关系。
另一代表作品是“黄山炼丹图”,此图构思胆大奇特,实上虚下,并不觉头重脚轻。笔墨酣畅,将黄山云海瞬息万变表现的淋漓尽致,古语中有“重若崩云”之说,此图足以当之。没有对黄山作细致的观察和体验是绝对表现不出的。
我们有时在晴空下观察黄山,会发现在强光的照射下,再加之薄云的影响和山峰距离的遥远,一切会变的虚幻飘渺起来,这或许就是梅清在描绘黄山时多用淡远飘逸的笔墨缘故,也就是前人评“梅清得黄山之影”的原由,“黄山胜景图”册最能说明这方面问题。读者不妨一阅。
三家中,弘仁黄山山水忠于形质,借黄山寄托清冷孤寂的情怀。石涛不屑形似,无非借尸还魂,唯有梅清在形、神、韵上逼似黄山,冠之“黄山画派”当仁不让。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