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阿含经故事选(5)

051.勇猛锐利的随死念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教导了比丘们随死念的修行。 佛陀说: >「如果能修习随死念,多修习后,就会有很好的成效。怎么修呢?应当以随死念分别配合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猗觉分、喜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把握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的实践来修。」 >※ ※ ※ >在另一次的 ... 中,佛陀勉励比丘们说: >「比丘们!多修习念死,可以使大家获得许多成果,成就许多功德,就像沈浸在甘露中,而且是究竟的甘露之中。所以,比丘们!大家应当多修习念死。」 >听到佛陀这么说后,在座的一位比丘,就起来报告他的心得: >「世尊!我常常修习、思惟念死。」 >「比丘!你是怎么修的呢?」佛陀进一步问。 >「世尊!当修念死时,我作这样的思惟观想:我只剩一天一夜可活了,我要充分地把握这一天一夜的时间,全心全意地专注于修学世尊所教导的,赶快得到佛法的利益,让死后没有遗憾。世尊!我就是这样修的。」 >另一位比丘接着说: >「世尊!我是这样修的:观想自己只有一个白天可活了,激励自己要好好把握这个白天的时间,尽我所能地专注于修学世尊所教导的,这样,死后就不会遗憾了。」 >就这样,继续有比丘起来作报告。报告的内容都相同,所差别的,是观想还可以活命时间的长短不同:有观想只剩下半天的,有观想只剩下吃一顿饭时间的,有观想吃半顿饭的,有观想吃四、五口饭的,有观想吃一口饭的,有观想只剩下一呼一吸的一口气的。 >最后,佛陀对以上几位比丘的报告,作了这样的评论: >「比丘们!有比丘观想只剩下一天一夜的时间可以活命,有观想一天的,有观想半天的,有观想只剩下吃一顿饭时间的,有观想吃半顿饭的,有观想吃四、五口饭的,像这样的修习念死,都算是放逸。因为,以这样来修习念死,对于助成断尽所有烦恼的修学,其效果是缓慢的。 >而观想只有吞一口饭、只剩下一口气可活的随死念,是不放逸的,以这样来修习念死,对于助成断尽所有烦恼的修学,其效果是猛利的。 >比丘们!因此,我们应当学习不放逸,以不放逸的观法来修习念死,勇猛锐利地助成所有烦恼的断尽。」 >按语: >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七四二经》、《相应部第四六相应第六八经》,后段取材自《增支部第八集第七三经》、《增壹阿含第四○品第八经》。 >二、假如只剩下一天可活,我应当如何好好利用这宝贵的二十四小时呢?这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虽然,对勇猛精进的出家比丘来说,这是放逸不可取的,但是,对一般人来说,能够这样警觉,似乎已经是一个不错的起步了,因为,如果比起还迷失于名利追逐之中的人,那是要幸福得太多了。 >三、人命确实是仅存于一呼一吸之中的,意料之外的情况,实在常有所闻,不知什么时候下一口气上不来。有了这样的观想,平常除了养成爱惜时间与生命,激发勇猛锐利的精进力以外,如果够熟练,也许还可以有临危不乱的能力呢。反之,如果正见不足,对生命与死亡没有正当的认识,因而造成焦虑不安,甚至转为病态,那就很苦了。 >四、同样是观想死亡,故事第二七〈文荼王的丧妻之痛〉,是告诉我们应当观想至亲好友的死亡,而本则故事则是教我们,应当观想自己的死亡。这样,对死亡作自他的观想,或可以降低死亡对我们的冲击力道。 >五、经文中,《增支部第八集第七三经》作「念死」,《增壹阿含第四○品第八经》作「死想」,《杂阿含第七四二经》作「随死念」。如果以佛陀赞叹以吞一口饭、一呼一吸间的观想为不放逸来看,译成「随死念」应该是更贴切而传神的。 >六、「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猗觉分、喜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合称为「七觉支」。依《杂阿含第二八一经》所说的修行成就次第,为六根律仪→三妙行→四念处→七觉支→解脱,可见,「七觉支」是契入解脱的重要法门。 >七、甘露,《增支部第八集第七三经》菩提比丘英译为「不死」。「不死」即「不生」,不生不死即是生死轮回的止息,也就是解脱涅盘。 >八、以「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佛法修学上的一个重要内涵。「依远离」是身离繁嚣的宁静,「依无欲」是心远离欲贪的清凉,「依灭」是断除恶法的不犯,「向于舍」英译本作「成就于舍」,是成就超越的自在,看来这「三依一向」也是种修学的次第。>053.担心来生吗? >有一次,佛陀回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树园中。 >这天,佛陀的堂弟摩诃男居士来礼见佛陀,对佛陀说: >「世尊!现在我们迦毘罗卫城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而繁华,我每天在这里进进出出,身旁常有狂奔的象、马,横冲直撞的人、车擦身而过,我常在想,不知哪天会被这些撞死,而死前又仓惶地忘失了念佛陀、念正法、念僧伽,我担心像这样的死法,不知道下一辈子会沦落到哪一道?出生到什么地方去?」 >「摩诃男!不用害怕,你死后会出生到好的地方,不会沦落到三恶道去,也不会有不好的报应。这就像一棵树,从幼苗时就倾向东方生长,继续长大时,还是一直朝东方倾斜生长,日后如果有人砍倒这棵树,那么,这棵树会朝哪个方向倒下呢?」 >「世尊!那当然是朝东方倒下喽。」 >「摩诃男!你也一样。就像有人将装有酥油的瓶子,丢到深水池中,瓶子当然会一直沈入水底,但那瓶中的酥油,终究会浮到水面上来一样。摩诃男!你长久以来,念佛陀、念正法、念僧伽,死后即使身体被火化了,或被弃在坟场间,任由乌鸦、鹰鹫、野狗、土狼啃食,风吹、日晒、雨淋,久而久之,身体都化为尘末了,但心灵经长期熏陶,所建立起坚固的信仰、戒行、闻思、布施、智慧,会引领心识升华,向于安乐美好之处。」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九三○经》、《相应部第五五相应第二一经》、《相应部第五五相应第二二经》、《别译杂阿含第一五五经》,另参考《增壹阿含第四一品第一经》。 >二、依各部律典记载,释迦牟尼于成佛后第六年,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省亲(参考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七页),就是在本则故事所提到的城南尼拘律树园,为父王说法,后来阿育王曾在这里建塔与僧院纪念(参考《佛光大辞典》第一八八五页)。佛陀这次的回乡省亲,随机说法而风靡了整个释迦族人,传说就有五百位释族青年跟随佛陀出家,其中,包括了多位佛陀的堂兄弟,如:提婆达多、拔提王、阿那律陀、阿难、难陀等(参考印顺法师《华雨集(三)》第三页、《佛光大辞典》第三六二五、六○七八页)。在这些堂兄弟中,尊者阿那律陀就是故事中这位摩诃男的哥哥。依据《四分律》记载,摩诃男将出家的机会让给哥哥,一直鼓励哥哥出家,而让自己留下来承担家业(《大正大藏经》第二二册第五九○页)。之后,迦毘罗卫国的国王,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死后,就由摩诃男来摄理国政。后来,迦毘罗卫国的强敌,憍萨罗国毘琉璃王举兵来犯,城破,释迦族人伤亡惨重,摩诃男为释迦族人而死(参考印顺法师《佛法概论》第二二一页)。有关摩诃男的事迹,请参考故事第一○一〈摩诃男舍身为众的菩萨行典范〉。 >三、本则故事很明确地表示了:平日修学的熏陶,远比临终的那一念重要。印顺法师说:「人的死后往生,有随重、随习、随忆念的三类」,其中,「随习」就是以本则故事来说明的,并且说这是「最要紧的」,而鼓励我们:「学佛修行,到底平时要紧!」「信佛学佛的,决不能专凭临终忆念的。」(《华雨集(四)》第一九○~一九三页)>053.谁来享用祭品?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这天,一位名叫「生闻」的婆罗门,来竹园请问佛陀: >「可敬的瞿昙!我们婆罗门主张对死去的家人祭拜布施,因为有血缘关系,就能让他们享用到所祭拜的东西。可敬的瞿昙!最近,有一位很让我爱念的家人,突然意外地过世了,我为了让他过得好一些,所以遵循我们婆罗门的教导,对他祭拜布施,但,到底他能不能享用到我所祭拜的东西呢?」 >「婆罗门!如果能相应,就享用得到;不相应的,当然就得不到了。」 >「可敬的瞿昙!那,怎样才相应?怎样是不相应呢?」 >「婆罗门!生前做了十恶行,死后往生到地狱、畜生界者,他们就在各自的新世界里生活,依着地狱、畜生界的食物活命,这种情况就是不相应。不相应的地狱与畜生界众生,是享用不到祭拜布施的食物的。 >婆罗门!生前做了十善行,死后往生到天界、人间者,他们也各自在新的世界里生活,依着天界、人间的食物活命,这种情况也不相应。不相应的天界与人间众生,也享用不到祭拜布施的食物。 >婆罗门!只有生前做了十恶行,死后往生到饿鬼界成为饿鬼众生,这类才相应。饿鬼众生,可以依着饿鬼世界的食物生活,也可以享用亲朋好友所祭拜的食物。」 >「可敬的瞿昙!如果那位很让我爱念的家人,不是往生饿鬼界,那,我所祭拜的食物,谁能享用?」 >「婆罗门!那就由你过去往生饿鬼界的其它亲朋好友享用了。」 >「可敬的瞿昙!如果我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往生饿鬼界,那,我所祭拜的食物,谁能享用?」 >「婆罗门!在众生那么长远的生死流转中,要说都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在饿鬼界,那是不可能的。婆罗门!况且,重要的是,布施的人,不会没有回报的。」 >「可敬的瞿昙!布施的人,会有什么回报?」 >「婆罗门!如果生前能够布施钱财、房舍、日用品给沙门、比丘等以乞食为生的出家人,或者其它婆罗门与穷困人家,那么,即使他生前因为做了十恶,以致死后往生在畜生界,也能在畜生界中,享有比较好的生活境遇。如果生前做了十善行,死后往生于天界、人间,则能在天界、人间中,享有比较好的物质环境。」 >「太稀有了!可敬的瞿昙!太神奇了!可敬的瞿昙!布施的人,能有这样的福报!应当布施,应当信心布施!」听了佛陀这样的解说,生闻婆罗门大为欢喜,对佛陀能给他清楚的解答,则深表赞叹,因而归依了佛陀、佛法、僧团,并请求佛陀,让他终生为在家佛弟子。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一○集第一七七经》、《杂阿含第一○四一经》。 >二、经文里,生闻婆罗门并没有说祭品的种类,但佛陀的回答,明显地指的是食物类。为何没说到其它用品类的情形?或许,只有食物类祭品可能被享用吧。 >三、本则故事的说法,可能对一般惯于祭拜的人有些冲击。对于喜欢在亲人葬仪中,加入「放焰口」,或作其它施食的人,也应当重新确认作这样施食的目的与意义,因为只有前生做了十恶的饿鬼众生,才需要人们的祭拜施食啊! >四、故事中的生闻婆罗门,一直再追问谁能享用祭品:起先应是关切自己亲爱的亡人能不能得到,后来似乎是关切自己的祭拜布施,会不会白做了。佛陀或许察觉到生闻婆罗门的这种想法,才会将话题引到布施的福报上。 >五、从本则故事来看,佛陀是鼓励布施的,而且是重于对人类的布施,尤其是对需要他人布施活命的人。 >六、过去布施的福报,影响这辈子生活资源的多寡,而过去行为的善恶(十善或十恶等与戒相关的行为),决定死后往生不同的世界,两者分别反应不相冲突。后来的论师,将前者称为「满业」,后者称为「引业」。 >七、行布施的人,何以得在后生中得到回报,经中并未就其机制详加说明,这或许是「因缘甚深难见」的一类吧。>054.艺人塔罗布咤的悲泣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国游化,住在王舍城北方的迦兰陀竹园精舍。 >这天,迦兰陀竹园精舍来了一位当时著名的歌舞团团主,名叫塔罗布咤。 >塔罗布咤礼见佛陀后,问佛陀说: >「瞿昙!过去,我曾经听我们演艺界历代的前辈耆老们说: >『如果艺人在大众面前,能卖力地作歌舞戏剧表演,娱乐大众,让大众开怀欢笑,那么,以这样的因缘,艺人死后就可以生在欢喜天中。』 >对这样的说法,瞿昙!您说对吗?」 >「团主!我们不要谈这件事,不要问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佛陀回答道。 >可是,塔罗布咤团主还是不死心,接连问了三次,佛陀只好说了: >「让我来问你,你就依你的想法照实回答。 >以前,世上还没有解脱者,人人都还未离贪、瞋、痴,也不知道要离贪、瞋、痴,都还在贪、瞋、痴的束缚中,艺人的歌舞戏剧表演,内容也不离贪、瞋、痴,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吸引大家来观赏。当大家看艺人表演,放纵开怀时,岂不是强化了大家的贪、瞋、痴,让大家更被贪、瞋、痴束缚了吗? >团主!这就像一个人双手被麻绳反绑在背后,又有人存心要为难他,让他更加痛苦,还不停地在麻绳上浇水,麻绳一吸水就膨胀,绳结就更紧,这么一来,岂不是让那人被绑得更紧、更痛苦吗?」 >「是啊,瞿昙!」 >「团主!所以还不能离贪、瞋、痴束缚的众生,再经歌舞戏曲的 ... ,岂不是更增加他的贪、瞋、痴束缚吗?」 >经佛陀这么清楚的解说,和有力的譬喻,艺人塔罗布咤团主的心情直往下沈,但佛陀说的都是实情,也不得不回答佛陀说: >「实在是这样啊,瞿昙!艺人们的歌舞戏剧表演,让大众开怀欢笑的同时,也 ... 了众生贪、瞋、痴的增长,更强化贪、瞋、痴对众生的束缚力量。」 >「所以,团主!你们历代演艺界的前辈耆老们说,艺人作歌舞戏剧表演,娱乐大众,让大众开怀欢笑,以这样的因缘,死后可以生在欢喜天,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邪见!老实说,持邪见的人,死后只有堕入地狱或畜生两种恶道的分,哪里还能升天呢!」 >听佛陀说到这里,艺人塔罗布咤团主,终于难忍心中的悲哀,悲泣流泪了! >佛陀看到这样的结果,也莫可奈何,只能抱歉地说: >「团主!我刚才再三地不要你谈这个问题,就是怕刺伤了你啊!」 >「瞿昙!我不是因为您这样说而悲泣,我是为自己长久以来的愚痴,被历代演艺界前辈耆老们迷惑欺骗而哭泣。现在,我要质疑:艺人怎能靠歌舞娱乐众生而生天呢?瞿昙!从今天起,我不再从事恶不善业的演艺行业了,我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九○七经》、《相应部第四二相应第二经》、《别译杂阿含第一二二经》。 >二、歌舞团主「塔罗布咤」,是位艺人出身的娱乐事业经营者,《杂阿含第九○七经》作「遮罗周罗那罗」,而批注中引巴利本作「塔罗布咤」。《相应部第四二相应第二经》元亨寺中译本作「多罗弗多」,但经题作「布咤」,《别译杂阿含第一二二经》作「动发」。或许这是译音、义译之不同,也或许是传说人物的变化,但故事的实质内容,三个版本并无大的差异。今以简短好读之故,而取「塔罗布咤」之说。 >三、故事的结尾,《相应部第四二相应第二经》说塔罗布咤随即出家、受戒,随佛陀修学,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阿含经故事选(5)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南朝猛将萧摩诃从13岁猛到73岁,威震敌胆,却晚景凄凉,黯然谢幕

    纵观历代亡国之主,无不有其可恨之处,尤其如商纣,如隋炀,如刘子业,如萧宝卷,暴虐百姓。但另有一些亡国君主,可恨之中,更多的是可怜、可厌,如汉蜀后主刘禅、如陈后主叔宝,如南唐后主李煜,如宋徽宗赵佶,如王衍,如孟昶,这些人都有小聪明,甚至多才多艺,但在治国处政上,多半颟顸昏庸,不知所为。这其中的陈后主叔宝,败亡之后,还恬不知耻,向隋文帝杨坚乞官。

  3.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4.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5.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6.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7.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8.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9.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10.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随机推荐

  1. 梦见跨过很多综合交错层叠的楼梯_周公解梦梦到跨过很多综合交错层叠的楼梯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跨过很多综合交错层叠的楼梯好不好

    综合交错层叠的楼梯,可能反映了你们的经历,复杂中取得进展。感情事本来就是复杂的。_周公解梦梦到高跟鞋有什么含义?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高跟鞋有什么含义?

  2. 做梦梦见情人与别人显得很亲密 – 周公解梦

    做梦梦见情人与别人显得很亲密这表明什么呢?精神方面的健康状况下降。你的心已经疲备不堪,最好暂时停止约会,过一段安静的生活。如果非约会不可,可以用...解决。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梦见哭了有什么寓意?

  3. 【悢悢】的意思是什么?【悢悢】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悢悢liàngliàng1.惆怅;悲伤。★「悢悢」在《汉语大词典》第10153页第7卷551★「悢悢」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14页★「悢悢」在《汉语辞海》的解释★「悢悢」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悢悢liàngliàng1.惆怅;悲伤。

  4. 梦见眼睛有眼屎

    周公解梦梦见眼睛有眼屎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眼睛有眼屎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儿童节祝福语大杂烩 六一儿童节祝福语

    还在为在六一儿童节说些什么而烦恼嘛?但童心是一种心态,即使岁月蹉跎,时光荏苒,珍惜它,爱惜它,你将年轻永驻,六一儿童节,记得保持童心14.人人都是儿童。六一儿童节,愿快乐为你呈现!六一儿童节,祝你开心快乐。难怪我变了,原来是因为和你在一起,呵呵,祝你六一儿童节快乐!

  6. 大鱼的故事

    >>他伏在甲板上看海,忽然他看见在船后有一条很大的鱼。他指给别人看那一条大鱼,但奇怪的是没有人看见这条鱼。他坐上一条小船,划向海里的大鱼。他看到了大量的珍宝。大鱼就是大海的奥秘,是潜意识中的精神的象征,直觉的象征。进入潜意识中是有危险的。他们被自己的态度所捆绑,是丧失了自由的奴隶。

  7. 《长安十二时辰》是美食纪录片?那是没见识过原汁原味唐代菜

    真实的还原,皇室的专享,你值得拥有文字原创/尽色近日,《长安十二时辰》迅速蹿红,网友说不为别的,因为它应该叫做《舌尖上的大唐》,或者《西安美食带货指南》。能将古装悬疑探案剧拍成美食纪录片,让人无疑看到了吃货的春天。然而,如果有人跟你说,《长安十二时辰》里说的美食,就是历史本来的面目,你就毫不犹豫地把这篇文章甩给他!

  8. 梦见兰花枯萎

    周公解梦梦见兰花枯萎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兰花枯萎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三国故事中常说的天命是什么?答案之一竟是人见人怕的瘟疫

    三国英雄同样是迷信天命,认为天命不可违,在自己的全著作中体现了对天命的敬畏。天命难违同样是枭雄们改朝换代的推动力,那么什么是天命哪,答案要从东汉特殊的政治理念上寻找。因此整个东汉都把谶纬预言、天人感应当成是政治正确,如果出现了天灾人祸,三公级别的官员就要引咎辞职。曹操曹老板也是个中高手,一贯不封人万户侯的曹老板在打败了张鲁后,却意外给了这个败军之将万户侯的封赏,在曹魏阵营中位列第一。

  10. 掏鸟窝的报应:双腿烧焦(内附视频)

    掏鸟窝,就是找那个鸟蛋,里面的小鸟他就摔死,就常常做这个事。>有一天,就依稀听到有个人叫他名字,说哪个地方有很多的鸟窝。一叫,这个儿童就应声扑在了地上。他的父亲再过去一看,他儿子的这个膝盖下面的脚全都烧焦了。所以在这个小男孩眼里他就是看到了地狱。是他心里变现出来的,...业的心变现出来的。然后他显现的那个炽热的城,虽然是他变现出来的,但有让他真实地受罪,让他的腿就烧焦。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