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亡于天灾、亡于万历、亡于财政,作者认为财政危机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在作者看来实际上是由于明朝本身财政体制的缺陷以及时代背景转变下应对不足、管理僵化导致的。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 ... 王朝,由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立,历经十六帝,国祚276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上自缢,明朝灭亡。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亡于天灾、亡于万历、亡于财政,作者认为财政危机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尤其是到了明末这种危机更为突出,财政收入大量流失、为了应对满洲贵族以及农民起义而不断增加的军费使得财政支出更为庞大。 为何明朝会面临如此严重的财政危机呢?在作者看来实际上是由于明朝本身财政体制的缺陷以及时代背景转变下应对不足、管理僵化导致的。 明朝财政体制的先天不足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很多制度都延续了前朝,由于自己出身以及受小农思想的禁锢,朱元璋制定了在今天看来极为保守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概括起来就是「 ”重农抑商”、「 ”实物财政”。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户籍制度与卫所制度都是与土地捆绑起来的,明朝建立之初这种保守的制度尚能满足供应宫廷以及 ... 支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兼并,白银大量流入,工商业的崛起,导致朝廷开支日益增大,而收入却不断减少,当然明朝面对这种新形势也不是没有应对,一条鞭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由张居正在此前已有的经验上加以总结提出的。 财政体制的先天不足还体现在财政机构的混乱以及缺乏严格性。 首先,明朝的财政机构不仅仅是由户部负责或者承担,由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权力划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这一制度下朝廷没有一个中枢机构来管理庞大的财政事务。 或许在我们今天看来户部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承担国家财政职能,这种观点放在其他朝代或许合适,但放在明朝则不尽然。 明朝的户部既不是决策部门也不是执行部门,至少不是完全的执行部门。与户部并列的兵部、工部、礼部都兼具财政机构性质并承担了一定的财政管理职能。 这三个部门中工部承担了较多的财政管理职能,工部所属的四个司: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征收、支出和管理事务,而且都由工部独立承担,连户部都无法插手。 礼部的财政职能实际上是由其管辖下的光禄寺行使,光禄寺主要是为皇室服务的机构,由于封建王朝宫廷的开支占到了整个国家财政支出不小的比例,所以光禄寺实际上也具有财政职能。 而兵部的财政管理职能则主要是由其管辖下的太仆寺行使,而且是承担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朝廷开支。 太仆寺,也称作「 ”囧寺”,受兵部领导,专管朝廷马政的机构。其署官称太仆寺卿,从三品,下有少卿、寺丞、典薄等官。 南京图书馆藏的《南京太仆寺志》 由于中原王朝一直以来深受草原部落的侵扰,因此马政属军国大政,备受历代统治者重视,朱元璋就曾说过:「 ”马政国之所重。” 那么太仆寺作为专管马政的机构怎么会转变成财政管理机构,又是怎么变成明朝最有钱的一个部门的呢? 其实太仆寺能够成为财政管理机构主要是由明朝从实物财政体制向货币财政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自从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明朝就实行两都制,因此太仆寺也有两个,北京的太仆寺管理直隶、河南、山东等地的马政。南京太仆寺位于滁州,管理南直隶的马政。 位于滁州的南京太仆寺 在实物财政体制下,太仆寺直接掌管草场、马户、马匹等马政资源。所谓马户就是专门为朝廷养马的人,由朝廷挑选上、中等民户强制编成马户,被编为马户之后免除其他徭役及丁粮。 草场,则是提供给马户饲养马匹的场所,弘治年间面积为3.6万顷。 马匹则包括种马、孽生马驹、备用马等,弘治六年时数量开始定下来为12.5万匹,其中公马2.5万匹,母马10万匹。 孽生马驹是指种马繁殖的马驹,朝廷规定一般每两年向一匹母马征收一匹马驹,按照母马10万匹来算,则每年征收5万匹马驹。 因此在这种实物征收制度下,太仆寺的职能主要是征收马驹、编佥马户、清查草场,因此这个时候的太仆寺主要任务就是向朝廷提供马匹,实际上并不具备财政管理职能。 马场 明朝中叶之后,随着赋役折银及白银大量流通之后,太仆寺原先向马户征收的马匹也开始逐渐折成白银,而这笔收入也被称为「 ”马价银”。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将原本属于赋役的马政资源逐步通过各种途径折成白银征收。 折成白银统一征收之后太仆寺的白银收入逐渐增加,开始具备行使财政管理职能的条件。 太仆寺开始有稳定的白银收入是从成化二年开始,到了成化四年太仆寺开始修建专门的仓库以存放白银,仓库名为常盈库。 成化二年时太仆寺收入仅3万两,到了正德八年时已经达到18万两,此后继续增加,嘉靖七年达到36万两,但这并没有达到顶点,随着嘉靖以来朝廷在折银上加速,太仆寺收入也相继突破40万两、50万两、60 万两,70万两,隆庆二年时达到顶峰,当年收入78万两。之后虽然有所减少,但基本保持在40万两至60万两之间。 虽然收入增加但是太仆寺的职能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向朝廷提供马匹,只不过是提供的方式改变了,以前是直接征收马匹然后提供给需要的部门,现在是直接向需要马匹的部门提供白银,由该部门自行购买马匹,或者是由太仆寺出钱购买之后交给该部门。 太仆寺逐渐成为明朝最有钱的部门 开始时常盈库贮存的白银还比较少,后来随着存银逐年增加,原有的仓库已存放不下,因此在嘉靖十三年时太仆寺又修建了新库,不仅看守常盈库的库役增加了18名,还特地拨了100名军士看守,由此可见常盈库存银之多。 那么太仆寺是怎么一步步变成大明最有钱的部门的呢? 原来自从修建新库之后,太仆寺就定下了规矩,每次支取银两时只从新库支取,老库的存银则不许擅动。 而且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朝廷并没有大的 ... 行动,每年所需的马匹并不多。还有由于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时好时坏,马市经常关闭,因此常盈库内的白银才逐年增多,以至于到万历年间常盈库贮存的白银达到1200万两。而同一时间户部管辖下的太仓银库存银仅二三百万两,达到五倍之多。 太仆寺的支出情况 常盈库中的白银主要来自于马政,因此太仆寺在支出项目上也仅购买马匹一项,而且是专供京营购买马匹,成化年间开始有边镇奏讨请从常盈库拨银,此后边镇奏讨的次数日益增多。 除了边镇奏讨之外,皇帝也开始盯上这笔银子,有意思的是皇帝一开始并不知道有这么一笔钱,成化皇帝是在兵部的一份奏折中获知原来还有这么一大笔钱,顿时心生觊觎之心,强令从中支取3万两,这是皇帝侵用太仆寺马价银的开始。 此后历任皇帝都有记录从常盈库支取白银,其中支取最多的就是万历皇帝。万历在位48年间总共从常盈库支取2200多万两,可以说万历年间皇子成婚、藩王就国,以及著名的万历三大征都离不开常盈库内的存银。 以下是历代皇帝支取情况。 成化至万历年间常赢库支出情况 除了边镇奏讨之外与皇帝侵用之外,随着明末财政状况恶化,以及卫所制崩坏,朝廷开始采取募兵制以后,募兵所需的银两也开始充常盈库支取,除此之外,修筑边墙、犒赏官兵、充当军饷、抚赏边夷、他部借支、零散支出等等也都从常盈库支取。 万历皇帝在位时还特别提出凡是打赏金额在一万两以下的由内库支取,打赏一万两以上的由常盈库支取。 常赢库支出项目一览表 财政机构的混乱及缺乏严格性 从上面表中可以看出太仆寺的支出包含了本应由其他部门负责的项目,与太仆寺无关,这实际上是太仆寺对其他部门的接济,而常盈库的支出项目也反应了当时的形势,从一开始以马政为主到越来越多的他项支出,对缓解其他部门的财政压力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可以这么说太仆寺从嘉靖以后逐渐从「 ”应急财政”转为「 ”专用财政”,其地位甚至已经超过了户部所辖的太仓库。 当然,除了太仆寺在明朝中后期发挥了很多的财政支撑功能,与兵部同级的工部所发挥的财政功能同样十分重要,作者会在下一篇介绍工部以及下辖的竹木抽分厂。 参考文献: 《南京太仆寺志》(卷218) 《明神宗实录》(卷385) 《明世宗实录》(卷)439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 《马政记·卷八·库藏》 刘利平·赋役折银与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收入【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3).
本文标签:明朝财政制度明朝历史中国古代史朱元璋历史白银元朝专门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