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天台观行看湛然“无情有情”说

“佛性”是大乘佛教一项极为重要的观念,对佛性的正确认识是修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有关佛性的争论在各部佛经中说法不一,人们对佛性的认知也各有差别,这种认知主要是由于各人修证境界的不等,以及看待佛性问题的角度存在着差异。因此佛性问题“只是观行中的问题而不能作为事相问题来看待[1]”。佛性的建构原理,除了对佛之为佛、众生因何成佛作出解释外,还必须兼顾它在天台观行上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前人对湛然无情有性作过许多关于理论方面的阐述与研究,但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并非徒事理论,它在天台止观的修道论上也颇具积极意义。佛法的理论一向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尽管某些教法在修持上具有—定的难度,但它仍然是八万四千行门之一,因此有必要从观行的角度来探讨湛然无情有性说的修证意义。 唐代佛教是—个义学与修证并重的时代,当时诸宗高僧辈出,各阐其风。天台宗在唐寸的复兴,主要得力于湛然大师的功绩。湛然在二十岁时,就随左溪玄朗法师学习止观,左溪曾对他说“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2]”,于是“授以本师所传止观[3]”。因此湛然的思想基础是源于他对天台止观法门的实践与证悟,并感于当时佛教“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的情况,兴重振天台宗风之志。湛然大启妙法,在佛性问题上大胆提出了“无情有性”说,并以天台圆教止观的圆融无碍思想来理解这一佛性思想。 他认为佛性应该遍及有情与无情中,也就是一切万法皆应具足佛性。反对由个人我执出发来分别佛性及法性。“余患世迷,恒思点示,是故呓言,无情有性。[4]”“无情有佛性”的说法,乃是为了不使众生执着于事相上的差别而提出的。, 湛然批评当时的唯心论者,既然主张心外无境,却又引用《涅盘经》中墙壁、瓦石为非佛性的权宜方便之说[5],将无情瓦石等,立在心法之外,成为无佛性者。这样的唯心论者,湛然以为是不了解“性佛性”及“修佛性”之不二而二,以及“正因”、“了因”、“缘因”佛性之一而三三而一的道理,更没有体察到《华严经》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6]的真实含义。在《金刚锌》中,湛然以情与无情皆具的佛性作为能所一如,依正不二,三身相即的成佛根据,由此展开对天台观行的论述。 湛然运用毗卢遮那法身遍一切处的观念,以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互入的理念,来说明心、佛、众生之平等互融、无处不入的法性即是佛性。他说: “我心彼彼众生,一一刹那,无不与彼遮那果德身心依正,自他互融,互入齐等。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7] 遮那果德,即遮那佛所具有的绝对德用。众生的德性是与之“自他互融,互人齐等”的,无情之物也不例外。法身佛性,含摄色、心,依、正一切诸法,同时由于三身互具,彼此相即不离,因此有法佛性者,即有报佛性,也会有应佛性。如此一来,即便无情木石,亦复因缘所现,所以不离空性,是故即有法身佛性,当然也会有应身及报身佛性。众生从我见出发,分别计较种种迷妄的事理,所以无佛而唯是众生,便成众生有佛性,草木无佛性。其实一佛成道之时,所有法界全是此佛的依正二报。只是众生自于佛的依正之中见秽见净,生苦生乐而已。众生之所以会有流转,为识佛性,是因为迷于事理,佛之所以证得三身,是由于悟中之事理。因此,他说: “果上以佛眼佛智观之,则唯佛无生;因中若实慧实眼冥符,亦全生是佛无别果佛,故生外无佛。”[8] 众生与佛只是迷悟有别,其理体佛性是绝对平等的,众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虽珠,事理体一。其实湛然在《金刚焊》的开头便说到:“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一念”[9]。他认为心是凡圣差别的关键,极恶之阿鼻地狱之受生正报及国土依报,全具于神圣佛陀觉者的心中;相反地,毗卢遮那法身及其净土,也不出于下凡愚痴凡夫的一念妄心之中。湛然的说法,即是为了显示出智颠所说的“介尔有心,即具三千”的思想特色,同时也为了表达出这个“心”,并不因为是圣人之心,或者是凡夫之心而有差别。所以一切凡、圣,真、妄等区别,是属于心之计执,就其本质而言,则性空无二,唯是一念心所现。 无情有性学说的提出,是对GJ隋与无情,同圆种智”理念的肯定,它有助于人们在观念上打破对于色心隔历的执着,体悟凡圣一如的心具思想,增强修行成佛的信心。 从观心的角度来看,无情有性之说也是一种可供实践的修持行门,或者说它是有待实践然后悟知的观门。天台宗的教法是以观心为根本,无情有性说也是观行中的问题[10]。它是由天台一念三千思想推演出来的观心法门。一念三千之说,是智者大师晚年的思想结晶,唯到《摩诃止观》,方始开演出来”。荆溪湛然对于智者大师,在观心思想体系上的发展过程作了一源流追索: 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12] 湛然由智者大师晚年一念三干的思想推演出无情有性之说,依万法唯心的理念,主张打破有情与无情的区别来修习止观,并以观心为修行下手处。 因此无情有佛性的道理,从观行来看,它是依据圆顿止观不思议境而立的。观不思议境,是天台所立十乘观法之第一,此法强调观吾人现前之一念妄心即具足三干诸法,故万法不离于心外。在《止观义例》中他说: “先了万法唯心,方可观心;能了诸法,则见诸法唯心、唯色。当知一切由心分别诸法,何曾自谓同异。”[13] 这句话是从修行方面来谈的,说明观心必须以唯心为前题,才能进行。胆如若了达万法唯心,在这基础上,即使说唯色又有何不可。因为这时的色已是摄属于心的色。所以心色与色心又有何区别?故《辅行决》说: “约摄属,一切万法摄属于心,心外无余,岂复甄隔?但云有情心体皆遍,岂隔草木独称无情。”[14] 依此种万法唯心的理念,有情与无情的区别便必须被打破,因为如果心外另有无情的话,所谓的“万法唯心”便出现例外而不能成立,大乘佛法心外无境,事理不二的修持实践也就无从谈起。所以《金刚锌》便更进一步说“若不立唯心,一切大教全为无用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乃成徒施。”[15] 湛然认为心是众生成佛的依据,他根据《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宗旨说明如来果德是身心依正自他一切互融互入统一而平等的,众生及自心都有此佛性。只要观心成就,法界全体无非是心性所显。湛然希望人们去除的是对佛性法性分别的那种执着,他并不否认无情无佛性,只是认为这是小乘教的看法: “若分大小,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小宗。子欲执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犹螳螂乎,何殊井蛙乎!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16] 他认为执着唯众生具真如佛性是小乘的看法,这里,他用大乘佛法的“万法真如”来阐明无情有性,他说真如是随缘不变的,即真如为体,万物为相,体与相虽所依毕竟不离,彼此本来各别,如木与石,但万物有随缘之用,应外来之缘而现森罗万象。如不变之水,依外缘之风,能起千波万波,而不失水性。森罗万象的事相,但却具有不变不动的真如性。而执“木石无心”说的是小乘学者的看法。他们以井蛙之见,妄想对抗大乘佛法,无异螳臂挡车。对小乘的指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观法的角度来看,唯有情众生具佛性的思想是小乘和大乘初机学人所观之理”,是偏浅之教。而就天台圆顿止观来说,是观事理不二,心外无境,当下即具佛的法身。 湛然认为天台止观殊胜于诸家之处,并不是仅仅因为观心,而在于天台还有进一步的“观具”。他说: 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尘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理性虽具,若不观之,但言观心,则不称理。小乘奚尝不观心耶?但迷一心具诸法耳。[18] 小乘也有观心法门,但限于偏浅,大乘初门的观法也不够究竟,唯有天台圆教“理具”观法才是最为究竟圆满的。“理具”即表真如实相本来具足一切诸法,诸法乃实相所本具,又一切诸法,各各互具,以十法界而言,十法界之任何一界皆具其它九法界。此理具思想根源于“一念三干”,湛然认为“一念三千”是“终穷究竟极说”,所以他以智者大师于《摩诃止观》“一念三干”之理,与理体本心结合,形成理中具一切法的“理具”思想。 “理具”能遍摄一切十方三世,以此观念用于指导修观是圆顿止观的行门。也即修观时须观理具,即观一念心即具三千法,即空、即假、即中。若不知观“具”而修,只是观心,则不能称理。湛然对达一观法的发挥,影响到宋代山家山外派有关能观之心是真心还是妄心的论争。 无情有佛性是就天台宗圆顿止观不恩议境于一念中理具三干世间而言的,其结果唯有经过止观的实践才能明白,因此,无情有佛性既是观心上的问题,对不修观行的人来说,只从共相共业上来理解,执着无情无佛性,也是理有固然的了。[19] 就天台的“六即沦”而论,在“理即”、“名字即”中,了知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且为了方便教说而有了各种说法,产生种种名相差别。若从圆教“究竟即”来说,诸法本圆融无碍,无所差别,因为到此位巳达圆满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以凡虑之心计度分别。所以湛然说“圆人始末,知理不二,心外无境,谁情无情,《法华》会中,一切不隔。草木与地,四微何殊。”因此,在圆教的系统下,达到对心具的圆融思想的认知,才能泯灭有情与无情的区别,呼吁人们加强天台圆顿止观的实践。 注释: 1 周叔迦《无情有佛性》,《佛教文化》1999年4期。 2《宋高僧传》卷6,大正藏卷50,739中。 5《宋僧传》卷6,大正藏卷50,739中。 4《金刚锌》,大正藏卷46,782下。 5《大般涅盘经》:“善男子,为非涅槃名为涅槃,为非如来名为如来,为非佛性名为佛性。云何名为非涅槃耶?所谓一切烦恼有为法,为破如是有为烦恼,是名涅槃。非如来者谓一阐提至辟支佛,为破如是一阐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来。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大正藏卷12,828b。 6大正藏卷9,465下。 7大正藏卷46,784上。 8大正藏卷46,784下。 9大正藏卷46,781上。 10周叔迦《无情有佛性》,《佛教文化》1999年4期。 11 在此前完成的《法华玄义》卷二上以及《法华文句》卷二上等处,虽已论及十界十如的互具互融,但尚未及三千之说。 12《止观辅行传弘决》卷5,大正藏卷46,296上。 13大正藏卷46,452上。 14大正藏卷46,152上。 15大正藏卷46,782下。 16同上。 17周叔迦《无情有佛性》,《佛教文化》?999年4期。 18大正藏卷46,289下。 19关于无情有无佛性的问题,周叔迦先生在《无情有佛性》一文中曾以水与冰作比喻,他说水和冰在化学成份上的一致只有当化学被发明以后,经过学习和试验才能知道的。这无情有无佛性的问题也如此。有情可以成佛,便是有佛性;无情不能成佛,便是无佛性,这是尽人皆知的,是从共业共相上一目了然的。但是无情与有情在本质上的一致,同是自心所现,则唯有经过树立了圆顿教理的思想,经过止观的实践才能明白的。《佛教文化》1999年4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从天台观行看湛然“无情有情”说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菩萨

    菩萨菩萨的思想是佛教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大乘佛教而言,其意义尤为突出。菩萨思想的盛行与大乘佛教后来居上,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经典中对菩萨的论述主要就是针对他们的这两个特性展开的。菩萨众多的成员中,最有名的是八大菩萨组合。常见的八大菩萨的成员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和除诸藏菩萨。

  2. 一只母狗——恶口 ... 僧 累世转狗

    当走近施主家时,那只母狗远起相迎,一如既往,......舍利子的双足,又摇摇尾巴,然后右绕三匝,作出非常恭敬的样子。舍利子给它传了相应的法,母狗也以恭敬心来听受。从此,他更加善侍这只母狗。有一天,母狗生病了,施主请舍利子尊者给它诵经。不久,母狗去世了。母狗死后其灵魂又投胎到施主妻子体内,九个月后,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这时,舍利子把静处母狗的骨架放到她的面前。

  3. 大迦叶尊者:生死轮回的次数 (图文)

    大迦叶企图要了解的事无法帮助他证悟生命的实相。

  4. 照顾家人是菩萨行(图文)

    你对家人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彻底没有慈悲心了。有些修行人整天把自己关在佛堂里念佛诵经、上香磕头,也不做家务,也不照顾家人,给家人添了那么多烦恼,学佛修行也得不到家人的支持,结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家里这些人都是众生啊!家人不支持你,阻碍你学佛,这是你修行最大的障碍,你应该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真心实意、不求回报地关心、照顾、尊重家人,你的家人能不感动吗?

  5. 地藏及地藏精神

    《地藏经》第一品中说,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不可说劫前,是一个大长者的儿子,当时有一尊佛,号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地藏经》第二品中佛对地藏菩萨说:“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在经文中,佛陀还专门用了一品,即《地藏经》第六品,来赞叹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的事。

  6. 地藏菩萨本迹

    地藏菩萨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未生以前代佛宣化,救度众生。为了度脱众生,地藏菩萨常现于人天地狱之中,以救苦难。地藏菩萨的形象,在诸菩萨中与众不同,是现出家相。按《地藏菩萨仪轨·说画像法》作声闻形,著袈裟,覆左肩,左手持盈满莲花,右手施无畏,坐莲花上。《秘藏记》说,画地藏菩萨,肉作白色,右手执莲花,上有幢幡,左手持宝珠。

  7. 月光国王 ——因地果时 同赞布施

    一时,佛在舍卫城,对众比丘赞叹布施的功德说:“诸比丘,我了知布施的圆满功德和少分功德,若欲界(KamaLoka)众生能象我一样,悉知布施的圆满功德和少分功德,则他们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愿享用的,即便是一口饭,也愿意布施的。只可惜众生不象我那样了知这些功德(Punna)。(译者:如果我们能象佛陀那样了知前世后世,就不会造恶业。现在那些高消费、养尊处优者,若能知道自己前世作了什么而报今生,今生何所作

  8. 真诚的忏悔

    我今年34岁,回想我过去所走的路,愚痴糊涂犯下了滔天大罪,佛家所讲的十大恶业我全犯了非常严重,而如今我遇到了佛法才知道自己罪不可赦,佛法是教育是全世界人从老人到幼儿每人必学的知识,佛法是高深的哲学高深的科学,每个人都应该断恶修善,这个世界上才会变得更加美丽和纯净纯善,我现在痛下决心好好做人好好学佛以报佛恩脱离六道苦海求生西方佛国乘愿再来渡苦难的众生。

  9.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

  10. 观世音菩萨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的得名由来,诸经有三种记载:一、由宿世悲愿得名。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话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具体地说,“观”是主体的妙智,始终如一;“世音”是客体的境界,有着前后的不同。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萨所具的“闻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闻一切众生的称念祈求之音。

随机推荐

  1. 梦见排队吃饭_周公解梦梦到排队吃饭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排队吃饭好不好

    梦见排队吃饭是什么意思梦见排队吃饭意味着,不费力地让你大幅超越竞争者的机会到来。梦见吃饭排队的宜忌:〖宜〗:宜分享奖金,宜红歌跑调,宜假睫毛,宜拆解电器,宜拔蜡,宜猜疑;〖忌〗:忌穿小鞋,忌墨镜,忌哄抬身价,忌侃高科技,忌润滑剂,忌和稀泥。

  2. 用不知疲劳造句 | 历史新知网

    用不知疲劳造句1.她工作努力,仿佛不知疲倦似的。

  3. 内心很受伤的心情短语 对你掏心掏肺你嫌脏-感人的情话

    是经历了再多的坎坷还说爱你的人。

  4. 过夜银耳不能吃 易致癌

    银耳有滋阴补肾、提神补气的功效,经常吃可以祛除脸部黄褐斑、雀斑,可使皮肤光泽红润,效果堪比燕窝。不过要注意,发好的银耳应一次烹制完,剩余的不宜放在冰箱中冷藏,否则会造成营养成分大量流失。煮熟的银耳也不宜放置过长时间,因为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其中所含的硝酸盐会还原成亚硝酸盐,这是一种致癌物质,损害人体健康。所以,再美味的银耳,过夜后最好不要食用。

  5. 袁桷的人物生平 袁桷的政治思想

    袁桷,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元代学官、书院山长,庆元鄞县人。人物生平>元代学官、书院山长。卒后,保管不当,被仆人窃去或转卖者颇多,或为婢妾所毁者过半。曾作有《定海县学藏书记》、《袁氏新旧书目·序》,是研究藏书史的重要文献。又因朝廷议修宋辽金三史,其孙袁曮将遗存数千卷全部上呈。>政治思想>曾抨击当时国学和江南学校,鄙弃刑狱、簿书、金谷、户口等实际吏事,"教法止于《四书》"。

  6. 梦见别人吃狗屎_周公解梦梦到别人吃狗屎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别人吃狗屎好不好

    做梦梦见别人吃狗屎好不好?梦见别人吃狗屎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别人吃狗屎的详细解说吧。梦中的别人吃狗屎是吉兆,将会发财。商人梦见别人吃狗屎,生意会很红火。

  7. 秋冬干燥吃什么补水保湿

    三文鱼中的Omega―3脂肪酸能消除损伤皮肤胶原及皮肤保湿因子的生物活性物质,防止皱纹产生,避免皮肤变得粗糙。2、西兰花――增强皮肤抗损伤能力含有大量胡萝卜素有助于维持皮肤细胞组织正常机能、减少皮肤皱纹,...皮肤的新陈代谢、保持皮肤润泽细。1、胡萝卜――保持皮肤润泽细嫩对抗秋冬干燥,需从内在着手,3721健康网小编为大家介绍9种秋冬补水保湿食物,漂亮过秋冬。

  8. 中天梵气斗姆元君

    中天梵气斗姆元君斗姆元君,简称“斗姆”,又作“斗姆元君”或“中天梵气斗姆元君”。道经云,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道观中供奉的斗姥都是三目、四首、八臂,并称斗姆元君的圣诞是农历的九月初九。在《道藏》收录的《先天斗姆奏告玄科》中,称呼斗姆的名号时,称:“虚无妙道十极高真梵龙汉天君紫君紫光金尊至德天后摩利攴天大帝”又称:“九天雷祖大帝大梵先天乾元巨光斗姆紫光金尊圣后天后圆明道母天尊”。

  9. 梦见蛋炒饭梦到蛋炒饭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蛋炒饭好不好

    做梦梦见蛋炒饭好不好?梦件自己炒蛋炒饭给别人吃,表示自己会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得罪很多朋友。梦见文件夹梦到文件夹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文件夹好不好梦见吃蛋炒饭,会献身于宗教事业。梦见自己炒蛋炒饭给自己吃,预示著自己最近将会难以有进步,甚至可能会受到处罚。梦见自己吃著别人做的蛋炒饭,表示自己会结上心术不正的朋友。鳏寡孤独者梦见吃蛋炒饭,可能要出远门。

  10. 纵横弛骋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zònghéngchíchěng【解释】形容到处奔驰;不受任何阻挡。比喻作战英勇;所向无敌。也指写文章任意挥洒;笔力雄放。驰骋:纵马奔驰。【出处】宋·谢尧仁《张于湖先生集序》:“以至唐未诸诗人;雕肝琢肺;求工于一言一字间;在于人力固可以无恨;而概;之前数公纵横驰骋之才;则又有间矣。”【例子】【近义词】南征北战,天马行空【相关】百度“纵横弛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