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瓷质供器发展历程初探

瓷质供器发展历程初探

  自古以来,中国上至皇家,下至平民均有进供物品于寺庙及道观的传统。虽然,民间进供的物品在种类、数量及精美程度上无法与皇家媲美,但这些进供物品却也是多样化的,在《供养仪式》中记载:“凡所供养物,……其供养器皆用金银铜铁瓷等。余者悉不堪用。”因此,在平民百姓所进供的器皿中,瓷质器皿是一个重要的门类。为此,陶瓷界将这类瓷质器皿称这之为供器。

  目前,陶瓷界赋予供器的定义是出自于供器上的铭文,即供养款。我们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能发现,众多的词目中并无“供器”一词。但却有“供养款”的详细解释,而“供器”一词在其中则扮演附属品的角色。词目中写道:“供养款 刻划或书写于宗教信徒订烧施舍给寺观的供器上的款识”。虽然,词目中并未对供器做出正面的解释,但从供养款的词目中已间接地说明问题。另外,再看宗教界对供器的定义。在佛教 ... 有三种供养形式,其中佛前供器属于恭敬供养。这类供器由花瓶、香炉、烛台三种器皿组成,称为三足具,是佛教供器中最基本的组合形式。而在道教中,称为“供具”为道教仪式名词,即斋器。这种器皿是用以盛放奉献与神前的供品,如用以香供养、花供养、灯供养、水供养等。综合以上的说法,我的看法为凡是宗教信徒所购买,并用以施舍、供养及庄严于神灵的器皿就应称之为供器。

  现在各界对于供器的研究还是处于初步阶段。陶瓷界对供器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供养款,这方面的研究共有四点。

  1.铭文及相关器物的综述性介绍,包括铭文的发展、题写 ... 、字体、内容种类等。如李正中、朱裕平著的《中国古瓷铭文》,孙彦、张健、万金丽著的《中国历代陶瓷题记》,吕成龙著的《中国古陶瓷款识》等。

  2.通过铭文的题写格式、位置、笔法、内容等来鉴定器物的真伪。而对于隐藏在各时代铭文背后的信息,则只在介绍铭文的种类时做些简略的分析。如《中国历代陶瓷款识汇集》等。

  3.某一时期或某一瓷器品种铭文的浅析。如叶佩兰的《明清瓷器款识浅析》,陆明华的《历代青花瓷器款识综述》等。

  4.供器或推测为供器的介绍性文章。如赵明璟的《明代青花瓷香炉综述》,胡雁溪的《明成化携琴访友图筒炉》,高阿深的《宋元明瓷炉简论》等。

  另外,供器所依附的宗教领域对此的研究还是非常的有限,主要见于宗教方面的工具书,供器为词目之一。如《佛具辞典》、《中华道教大辞典》等。此外,还有《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卷。

  据此可知,对于供器的研究仅以供养款的综述性介绍为主。至于隐藏在供器背后的信息(如社会习俗),也只在介绍铭文的种类时做出些简略的分析。其中,针对供器进行专题性研究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得知前人仅仅只对器物的表面进行解释及相关资料的归类。

  在瓷质供器的研究中必会提出两方面的疑问:一是供奉瓷质供器之思想观念的起源。二是瓷质供器的出现与发展状况。本文将尝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供奉的思想观念之起源

  人们为神灵付出的一切事物,包括供奉供器,主要目的在于向神灵祈求想要得到的一切。此思想观念的形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供养款的内涵。当时石窟中的石刻与彩绘均清楚地记载了供养款。这些供养款的内容与瓷质供器的具相似性。大致上而言,前者的内容包括日期、供养人姓名及祈求事项;而后者则为日期、供养人姓名、祈求事项、供养地点、器物名称及数量。

  (二)祈求事项。从南朝开始,供养款的内容具有广阔的涵盖面,包括身后世界与现在世界的事物。这可从历代的石窟、石刻、经书、牙牌、铜镜等找到答案。如石刻铭文云:“大同十一年十月八日,佛弟子张元为亡父母敬造释迦多宝石像,并藉兹功德愿过去者早登瑶士、奉睹诸佛,现在夫妻、男女一切眷属,无诸障碍。愿三宝(应)诸夫者自(身)。”铜镜题记:“女弟子陆七娘敬舍大(镜)一面入武丘山塔上保佑自身清吉□诸□□眷属团圆身富清健□再□供养降建(建隆之误)二年三月日题。”、龛像中的题记:’清信奉佛弟子刘□,王韦,……合舍宝财,共成胜事,家门适吉,人□平安者,嘉靖已亥九月重阳日立。”等。尽管南朝至元代祈求款的题写媒介不断的多元化,但其内容仍然是身后世界与现在世界同时存在,只是前者的数量略多。至明代,石窟中的祈求事项之内容已与资质供器上的相同,即祈求事项均为现在世界的事物。也就是说,相同的祈求事项显现出两者在此思想观念上的衔接点。这无疑说明了两者供奉事物的思想观念是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三)地宫。下文提及的北魏地宫出土的各种供物。

  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将前者作视为后者的萌芽阶段。

  综上,石窟、石刻与彩绘的供奉形式与各种材质的供器一直并存至明代。到了明代前者出现了衰退的现象,而后者特别是瓷质供器则迎来了兴盛期,并延续至清代。

  二、供器的起源及瓷器供器的发展历程

  在漫长的供器发展历史中,民间供器可分为两种,不带供养款及带供养款。

  (一)不带供养款的供器——供器的出现

  目前,五代以前民间不带供养款的供器,其可考资料非常有限。而皇家供器相对而言则较可靠。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了唐代真身宝塔地宫,并出土了一批供奉佛指舍利的珍贵文物。值得注意的事,是在石室中发现了石碑《监送真身使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新恩赐金银宝器衣物账》。此石碑是地宫供奉之物的帐目。碑文中记载,这批物品为唐懿宗“恩赐”及唐僖宗“新恩赐”。重点就在于“恩赐”一词的含意。我认为“恩赐”也就是赠送及施舍的一种形式,只不过此词仅能用于帝王对臣下的馈赠,而“施舍”则适用于民间。也就是说,这批地宫内出土的器物具备了供器的性质,有异于一般的供器只是供养者的身份。由于古代统治阶层的很多方面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间,特别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而历代民间又有“上行下郊”的传统风气。故此,这种供奉供器的风气必定也流行于民间。因而,在此将把皇家供器作为了解当时民间供器的前奏。

  1.北魏至隋代的供器——其他材质供器的出现

  皇家供器可追述至北魏时期。定县北魏塔为孝文帝在太行五年发愿修建。此塔基内出土了装有舍利的小葫芦玻璃瓶。此外,还有“七宝”(由玻璃、玛瑙、水晶、红宝石、珊瑚、珍珠组成的串饰和铜钱、波斯银币)、金耳坠、铜钵等一同施入。至隋仁寿四年,隋文帝下命修建舍利塔于宜州宜君县,为神德寺塔。舍利装在铜盒内,一起埋入的还有铜净瓶及“七宝”(金银环、玉环、玛瑙、水晶、料珠、铜钱和波斯银币)等。虽然北魏至隋代的地宫内未出土瓷器,但以与舍利一同埋入的物件来看,“供奉供器于神”的思想与传统已经逐步形成,只是到了唐代地宫才开始施入瓷质供器。

  2.唐至宋代的供器——瓷质供器的滥觞。

  唐代法门寺地宫封闭于874年(咸通十五年)。从中出土的皇室供器包括16件瓷器。其中,黄釉银棱金银平脱瓷器2件,青瓷12件,白瓷2件。以器物种类而言,共有碗、盘、碟、瓶四种。碗多为撇口;盘、碟的造型以花口居多,而瓶则有八棱长颈瓶及小口葫芦形瓶。盘碟及瓶均以造型取胜。建于五代末北宋初的苏州虎丘云岩寺,于1956年被修理人员发现塔内第二层的中间部分藏有石函、经卷、灰陶、瓷器、钱币等。灰陶为一件碗形香炉,香炉内插放檀香木香一枝,被置于石函的盖顶上。而瓷器则为两件青瓷碗,一件碗内有油垢,并在其中放置油盏,其所处位置为石函的前方,即南面;另一件碗则无油盏,但积垢却与前者相同,位于石函的后方,即北面。以上两件青瓷碗均离石函一米。这三件陶瓷供器有意识的排列方式,反映出当时供奉供器的意识及形式已经比前代更为明显及讲究。其第三层发现的文物有石函、铁铸金涂塔、铜镜、铜钱、瓷器等。但瓷器仅有一件越窑青瓷莲花连座碗。此碗釉色温润,为越窑精品。从各种器物及记载表明,云岩寺内的物品为当时民间信徒所供养。北宋期间,有两座佛教地宫出土的瓷器可作为参考。次是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最后一次迁葬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此地宫 ... 出土了金、银、瓷器、串饰、铜钱、丝织品等。其中,瓷器有115件,大部分生产于北宋早期的定窑。此外,还有五代耀州窑的产品。这些器皿种类繁多,有杯、盘、高足盘、洗、瓶、净瓶、盒、双耳炉、海螺等,而且造型变化多端。装饰技法则以贴塑占大多数,此外还有刻花、划花、点彩等。令人瞩目的是许多瓷器在底部均刻有“官”字,为官窑定瓷。由于宋代官窑定瓷只供上层社会使用,地宫中能有这样大量的官窑产品,说明供奉人大多是当时的达官显贵。第二次是河北定州净众院地宫则施于至道元年(995年)。地宫共整理出银器、瓷器、石刻及少量的铜器、琉璃,共计106件。瓷器有55件,全为北宋早期定瓷。器物类型有盖瓶、净瓶、长颈瓶、舍利瓶、盖盒、银等。装饰手法为印花、刻花、划花、堆贴等。虽然静志寺塔基地宫内的瓷器数量及种类比净众院地宫多,但前者定瓷的质量不及后者。后者的瓷器 ... 工艺更加精巧,釉色更加莹润。此外,还有一座位于吉林省农安县的金代(北宋末年)万金塔基地宫。地宫内有舍利盒、瓷器、铜镜、铜钱、纺织品等。瓷器共有11件,胎较薄,但大部分发色不佳。这些瓷器品种共有青白瓷及白瓷两种。此外,器型种类很少,有碗、浅腹小碗及碟;装饰手法仅有刻划花。从这些瓷器及其他供养物品的质地、品质及数量来看,推断这座地宫内的供器为平民所供养。

  通过以上的说明,得知唐代供器的品种以单色釉为主,器形及装饰手法单调。此类器物发展至宋代,器物类型已经明显增多。其中,更出现了后来民间供器中必不可少的香炉。另一方面,唐宋时期的供器是以碗作为基本器皿。而这些碗是否是净水碗的前身还须要进一步的探讨。此外,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唐宋时期的供器已出现了瓶。其中,净水瓶是宋代的主要供器之一。但当时的瓶还未有成对供奉的形式。因此,在供器的内涵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可视此时为民间供器初露端倪的时期。

  总而言之,民间瓷质供器出现的时间应早于唐代,并一直延续至清代。由于无铭文记载,此类器物提供的信息不明确,所以往往容易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相混淆。此外,民间供器容易因为种种历史因素,而无法记载及保存下来。在此前提下,推测其数量应该远远超过带供养款的供器。

  (二)带供养款的供器——供器的定型

  由于许多不带供养款的供器,如香炉、花瓶、烛台等,它们除了是供器以外,还能有多种使用功能。例如古代文人使用香炉焚香;人们因生活中的审美需求,而使用花瓶插放花卉等。因此,从这些器皿本身不易辨别出其是否为供器。在此前提下,研究确切且可靠的民间供器的历史只能以带供养款的供器作为探讨问题的切入点。

  1.明代以前带供养款的供器

  从现存器物来看,带供养款的供器最早出现于五代,共有两件,均为青瓷。一件为现藏于浙江考古所的青瓷花口碗,碗内壁刻有供养款“□子吴徒初舍入风林庙供养”。另一件供器则出土于寺龙口越窑窑址,其供养款为“弟子朱仁厚舍入庙”。这个时期供器上开始出现了“供养”及“舍”的词语,说明它们的功用比唐代瓷质供器更为明确。此外,供养款的内容已出现供养人的姓名及供养地点,具备了供养款的基本结构。

  宋代供养款内容简略,一般祈求事项少,没有供养人的居住地址及供器名称、数量。如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碗,外底部墨书:“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廿二月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供养舍利。”、越窑青釉熏炉内墨书:“咸平元年茂(戊)戍十一月廿四日当寺僧绍光括入塔买舍供养童行奉询弟子姜彦从同舍利永光。”、磁州窑白釉罐上题记:“阿弥陀佛,天禧二年三月李吉泰叩敬造”等。但也有少量的宋代供器是例外,其供养款内容较为完备。目前,此类器物只有两件。第一件器皿出土于四川彭县堋口乡的金山寺,为一件六出口釉碗。其外壁刻划供养款“彭州金城乡窑户牟士良,施碗碟壹料,永充进(敬)盏,供献售(受)用,祈愿神明卫护,合家安泰。另一件供器为1954年征集于安徽萧县白土镇的金代乳黄釉瓶,刻有款识“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通过以上两件供器,得知供养款关于供器名称及数量的记载初见于宋代。另一方面,也由此反映出此时带供养与不带供养款的供器具有共同点,即供器的器物类还未形成固定形式,也就是说,三足具的组合形式未正式确定。而且两者的常见器型均为碗、碟、薰炉、瓶及罐。在这段时间里,重要的是在金代出现了后世常见的供器组合形式,即“花瓶一对”。从此供器的组合形式步入了定型阶段。

  至元代,供器上的供养款内容则比宋代来得详细,内容大致上包括日期、供养人的姓名及住址、供养地点、祈求事项及供器的名称与数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在瓶的颈部楷书题记“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北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拱。此外,还有一件龙泉窑青瓷大瓶,瓶上刻“括苍剑川流山万安社,居奉三宝弟子张进成烧造大花瓶壹双,舍入觉林院大法堂佛前,永充供养,祈福保安,家门吉庆者。泰定四年丁卯岁仲秋吉日谨题。”供器发展至元代,不管是其组合形式,还是供养款的内容,已形成了独特且固定的模式。就以供器的组合形式而言,元代不仅是继承了以往的传统,而且还出现了香炉及花瓶的新搭配。而在供养款的内容及模式上,元代的供养款具备了供奉的详细资料。不难发现,后来的明清两代供器就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总体而言,五代带供养款的供器仅见于越窑青瓷;宋代则有越窑青瓷、定窑白瓷、磁州窑白瓷及彭县瓷峰窑白瓷。这两个时期供养款的题写手法以刻划于器身及墨书于器底为多。至元代,带供养款的供器主要见于景德镇窑青花瓷及龙泉窑青瓷,以书写及刻划款识于器身为主。以器型而言,五代至宋代以碗、碟最常见;元代则为瓶。至于供器的组合形式,五代至宋为其不稳定期;从金代开始逐渐定型;元代已经步入成熟期。

  2.明代带供养款的供器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明代带供养款的供器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的存世数量为三十七件。此类器皿最早出现于明永乐年间,但此时至隆庆年间的供器数量不多。而其兴盛期为明晚期,特别是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占了总数的65%。

  从供器上的供养款得知,明代的供器有香炉、钵、净水瓶、花瓶及烛台。其中,以香炉的数量最多。另一方面,随着青花瓷器受到民间的广泛欢迎,其他种类的瓷器逐渐退至次要的位置。此时的供器以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为主,而龙泉青瓷只占了10%。此外,还有少量的釉里红及黑釉瓷。此纹饰而言,龙纹居首,还有山水人物、八仙、罗汉、麒麟、牡丹、莲花等纹样。而供养款的题写手法以刻划及书写于器身为主。

  明代中期以后,大部分此类供器在供养款的内容上,仍然延续了元代的风格,其中略有变化的共有两点:(1)供养款中的祈求事项之内容较为丰富。(2)器皿的组合形式多样化。前者有正德青釉三足炉,载“处州府丽水县东邻信土陈锷,发心喜舍香炉十个,奉入六和寺中观音圣前供养,祈保亲寿命□,自身夫妻偕老,家门迪吉,子孙茂盛,功归有地,福有祈归者,正德丁丑桂月中旬造。”、万历青花云龙瓶,题款“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景德镇信士程时振敬造大宝花瓶壹副在于泰山顶上娘娘御前恭还供奉,专保父亲程珊寿命延长,兄时恭弟时启合门皆吉及自己买卖往回平安,百事遂意,福有攸归。万历已亥年孟秋月吉日书,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景德镇,信士程时振施舍”等。后者有“舍花瓶乙对”、“砻头著瓶及炉瓶壹副”、“磁炉瓶三副”、“喜奉御香炉花瓶烛台一副”等。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组合与呈现形式,分别为:成对的花瓶或香炉及净水瓶;五供或香炉与花瓶一对组合。

  明代供养款的内容,一般包括日期、供养人姓名、祈求事项、供养地点、器物名称及数量。由于内容相对而言的完整及信息丰富是其特点,人们可通过这些供养款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字、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是解读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3.清代带供养款的供器

  由于清初受到明末的影响,带供养款的供器以顺治、康熙两朝最为常见,雍正、乾隆以后开始逐渐减沙。清代的此类供器与明代一样,还是以青花瓷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白瓷、青瓷、孔雀绿等。供养款常见的题写手法为书写于器身。至于供器的器型及组合形式,则有“净水碗一座(或一幅)”、“炉一座”、“瓶一对”、“炉瓶一副”及“五供”(即一座香炉、一对花觚、一堆烛台)。清代五供以景德镇督陶官唐英烧制的最具代表性,他先后烧造了至少五套供器。

  在供养款的内容方面,清初的供器只有个别少量的器皿仍带有明代的遗风,如青花云龙纹香炉,题款“江南徽州府歙县信士黄道浚,喜助济宁州三教堂香炉四座永远供奉,祀求江湖清吉,福有攸归。大清顺治乙末年孟秋月置造“等。而此时大部分的供养款已有简化的趋势,这种衰退的迹象是显而易见的。

  总体而言,清代供养款部分仍保留供养的日期、地点及供器的名称与数量的记载。而供养款内容的简化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祈求事项减少,或甚至没有祈求事项。例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花云龙净水瓶,供养款为“皇帝万岁万万岁,弟子蒋文煜供奉,甲午仲秋吉旦。”中国文物总店藏的青花云龙香炉,载“顺治十七年夏日喜舍炉壹座,临清丹信士张文海妻王氏小良”;上海博物馆的青花双龙纹炉,题记“信士弟子张文锦许奉敬太白老爷座前香炉供奉雍正八年日吉祈保生意大顺”等。另一方面以往供养人所重视的姓名记载已不见于部分器物上。此类供器有“皇清康熙甲子岁仲秋月吉旦供奉普陀禅院圣佛前”,“普济庵观音大士座前永远供奉康熙四十六年夏月吉日立”,“道光戊戌年秋月谷日,潮阳庙福坐座前,沐恩弟子敬奉”,“宣统二年,庆寿庵大佛座前,仲秋月立”等。   小结

  据以上资料显示,供奉的思想观念始于南北朝,但未出现瓷器。直到唐代法门寺地宫发现瓷质的碗、盘、瓶等供器,才证明瓷器开始以供角色出现。也就是说,这些瓷质供器是凭着地宫的功能与性质来说明身份。而五代至清代带供养款的供器是可通过明确的铭文资料具体考证的。由此可知,不带供养款的供器出现的时间比带供养款的供器早,而且前者发展至五代便开始与后者并存直至清代。

  此外,从以上供器的简史中得知,供奉供器是信徒表现虔诚程度的方式之一。而这种方式很可能始于北魏的佛教界。到宋元时期,从带供养款的供器才反映出道教领域也开始出现这种供奉形式。这一说法仅根据以上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推测,所以仍需进一步加以考证。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瓷质供器发展历程初探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2.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3. 12000余尊彩塑,一览中国古代雕刻的最高水准

    山西古代彩塑总数有12000余尊,是不折不扣的彩塑艺术大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长治古代彩塑分别是:长治郊区梁家庄观音堂,长子县法兴寺,长子县崇庆寺以及沁县南涅水石刻。长治▼观音堂彩塑(明代)▼法兴寺彩塑(宋代)▼崇庆寺彩塑(宋代)▼南涅水石刻看完这些,果然美不胜收,但长治只是作为整个山西的缩影被推在了风口浪尖。

  4.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5.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6. 夫妻「 ”合葬墓”遍地黄金,被盗3次后,考古家:至少还有20亿文物

    560年后,这座夫妻墓被发现,考古专家赶到时,发现了3个盗洞。仅是一个魏妃,就有着价值上亿的珠宝陪葬品,考古学家们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梁王墓中随葬品的价值,梁王墓中的文物不是瓷器就是黄金和玉器,其他的陶制品都很少,因此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墓中的文物价值超过了20亿。专家大呼:快挖,还剩下20亿文物!从梁王的墓志铭来看,在梁王去世后,皇帝为他赐谥号为:庄。

  7.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8. 赵匡胤攻打南唐之前,曾给过李煜3次体面投降的机会,都被拒绝

    961年,南唐国主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史称南唐后主。赵匡胤的下一个目标只能是南唐,这一点南唐后主李煜,即使再无能也看的很明白。于是,他与赵匡胤之间,玩了一次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段历史细讲起来,颇有意思。其目的很明显,这就是给李煜准备的居所。赵匡胤让李从善给李煜写信,让李煜来汴京做礼贤斋的主人,并许诺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太祖虑其难制,令从善谕旨于煜,使来朝,煜但奉方物为贡。

  9. 定陵是如何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的?

    此处的定陵,特指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皇陵区的明定陵,明定陵是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第一处被官方主动考古发掘的帝陵,但就是这次的挖掘,却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下面慢慢道来。鉴于这次灾难性的后果,在郭沫若在此请求挖掘武则天的陵墓时,上面冷冷的说:不允许,而且今后再也不准主动挖掘帝后陵墓!!!

  10.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随机推荐

  1. 傅恒真的对令妃爱而不得吗?傅恒爱的到底是谁?

    傅恒和令妃之间真的有关系吗?>傅恒不可能娶一个宫女为妻。所以,傅恒要娶的女子必然是满清的名门闺秀,而她就是素有美名的瓜尔佳氏。这位瓜尔佳氏为傅恒生下了6个儿女,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儿子福康安,他和傅恒父子两人,是清朝少见的非爱新觉罗氏宗室王爷。>>史书上对瓜尔佳氏与傅恒的感情记载很少,但循蛛丝马迹来看,傅恒与妻子的感情应该算是相当不错,至于野史说的福康安乃乾隆帝之子,存在很多疑点。

  2. 梦见火车迟迟没有进站

    周公解梦梦见火车迟迟没有进站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火车迟迟没有进站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梦见焦炭炉是怎么回事 梦见焦炭炉预示什么 – 周公解梦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古人崇尚焚香,香炉用途极多,主要功能有三点:一是用来薰衣;第二是书房必备之器,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为证;第三是用来供祀神佛。那么,梦见焦炭炉预示什么?梦见燃烧着的焦炭炉,预示某项事业失败了,你却因此意外地得到好运。梦见毯子好不好梦见毯子代表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4. 梦见自己牙齿出血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牙齿出血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牙齿出血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比不上古希腊?

      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比不上古希腊文明,包括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认为。  那么,我觉得有必要讨论下中华文明是不是真的不如古希腊文明或者说西方文明。  1。从时间维度来看。  在明朝之前,也就是大航海时代前,中国都是领先于西方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从前356年商鞅变法到明...

  6. 经常给包拯和杨家将撑腰的八贤王,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朝廷上宗室大臣有不少人为他抱不平。>从元俨的经历上看,很符合《包青天》系列里的八贤王身份,不过与《杨家将》里的却还是有出入。由于杨家将戏剧故事的发展,需要从有权有势的王室中找出一个人物作为与奸佞对抗的力量,使戏剧矛盾尖锐化、复杂化。于是,八贤王这样的身份就成了最好的人选。可以说,小说、戏曲中的“八贤王”赵德芳是虚构的人物,但之所以这样虚构,也有其历史的依据。

  7. 最让人受不了的感化方式

    有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涕。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琼公与之高谈玄理,使人鄙吝之念,不得复萌。其感化之神何如也。其中一段,说到沙门道研,资产巨万,就拿着这些资产,大概是以租赁的方式赚取利息,而且常常得到郡县的帮助。琼公了不起,道研师父也了不起,当机立断转恶为善,增上修行的心被激发起来。其实人最受不了的感化方式,就是你看他圆满,你对他没一点意见。

  8. ... 女生空间说说带图片-感人的情话

    使人成熟的是经历,而不是岁月。要记住,重要的是追求,而不是到达。六、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浮躁时代,需要一些沉静内敛的质感男人。

  9. 第43则 大漠之恋

    她是个很有才情的女人,聪明漂亮,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生活及精辟的人生哲学。她的长发随风飞舞,碰得他的耳朵发痒。俩人就这样看夕陽在大漠慢慢落下,将天际染成最为壮丽的红色。>>一句谢谢,顿时让他明白爱之所在。>>爱不是金钱地位不是荣耀容颜不是外在的表象刻意的迎合,是长相守莫相望,是风中的同一件衣服,雨中的同一把伞,是贫贱中的同一碗汤富贵中的同一颗心,是大漠中同骑一头骆驼同看夕陽落下……

  10. 张果老成仙的传说

    张果老,道教八仙之一,本名张果。武则天也召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庙前装死,时值盛夏,不一会,他的身体腐烂发臭。唐玄宗见到张果老老态龙钟。后来每逢邢州大旱,州官必来张果老山剃发求雨,据说每求必应。

返回
顶部